四川吧 关注:1,159,392贴子:12,373,889
  • 1回复贴,共1

东汉时期青神县鸿化村崖墓先民来源是------黄河流域的北方汉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川盆地汉代崖墓葬人群中也有发现来自黄河流域人群的遗传成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飞和张燕团队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宁超研究员在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上发表论文(Zhang F et al., 2023),
该研究通过对眉山青神县鸿化村崖墓中的4例古人进行DNA分析,发现埋葬在同一悬崖墓中的4人来自一个核心家庭,然而不同于其他已经发表的中国南方古代基因组数据,这些古人与黄河流域的古代人群有显著的遗传关联,作者进一步推论崖墓习俗也可能起源于中原地区。
崖墓这一葬俗在汉晋时期广泛流行于中国西南的四川盆地及周缘,极具时代与地域特色,已发现的汉晋时期崖墓数量就达到10万余座。目前的研究仅对一个崖墓的4例样本进行了分析,后期如能够对更多崖墓更多样本进行取样分析或能更清楚地展现崖墓葬俗人群的遗传多样性,也能为崖墓习俗的起源提供更多的科学证据。
崖墓这一类葬俗在汉晋时期广泛流行于四川盆地及周缘的中国西南地区,极具时代与地域特色。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汉晋时期崖墓数量10万余座,主要集中于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中下游和长江沿岸等地,特别是在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岷江中下游地区。东汉崖墓墓室空间体量较大,大多为长主室带多侧室(龛)或多主室带侧室结构,葬具数量较多,一般认为东汉崖墓存在多次开启、多人下葬的使用情形。长期以来,对于崖墓中所葬个体所代表的东汉家庭结构、人群来源等问题都缺乏直接证据。
12月7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在国际考古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上合作发表"Ancient genome analyses shed light on the origin and kinship among humans of a cliff tomb from southwester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四川盆地汉代时期人群的古基因组数据,揭示了眉山青神县鸿化村崖墓先民主要来自黄河流域,并通过古DNA高分辨率亲缘关系鉴定技术,还原同一墓葬中不同个体的亲属关系,重建其家族树。研究对理解崖墓人群来源、人群迁移历史以及当时的埋葬习俗有重要意义。
自2013年国内首例古基因组数据发表以来,越来越多的古DNA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古代中国人群的遗传起源和混合迁徙历史的理解,然而由于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土壤以微酸性为主,不利于古DNA的保存,因此我国西南地区的古DNA研究非常不足。
该研究结合古DNA、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三方面证据,对眉山青神县鸿化村汉代崖墓M4墓葬中出土的人类骨骼遗骸进行综合性研究。研究发现M4墓葬中个体的DNA结构不同于其他已经发表的中国南方古代基因组数据,而与黄河流域的古代人群有显著的遗传关联。因此研究结果表明东汉时期,四川盆地人群与中原人群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考古背景下推断个体之间的亲属关系通常是通过间接方法来实现的,例如分析死者的埋葬安排或进行考虑生物特征和健康状况的人类学调查。然而鲜有研究利用古DNA的方法对墓葬中个体间的血缘关系进行直接的遗传学鉴定。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技术重建了M4墓葬中个体的家族关系,结果显示这些个体组成了一个核心家庭,表明在当时,血缘关系在四川盆地崖墓人群的埋葬习俗中起着重要作用。
该研究由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张帆、吕红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禄红、张燕、刘志岩、周科华、唐飞,内蒙古大学马鹏程,北京大学段琛、宁超共同完成。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张帆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飞研究馆员,张燕副研究馆员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宁超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IP属地:四川1楼2024-01-02 15:17回复
    研究发现M4墓葬中个体的DNA结构不同于其他已经发表的中国南方古代基因组数据,而与黄河流域的古代人群有显著的遗传关联。因此研究结果表明东汉时期,四川盆地人群与中原人群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


    IP属地:四川2楼2024-06-19 16: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