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吧 关注:6,512贴子:39,340
  • 0回复贴,共1

孟子精義要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公孙丑上(三)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子曰:“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所以,强盗也有仁義禮智信,區别在于是否自觉地踐行,是否純粹。以力假仁之霸就不是很自覺,但有一定程度的自覺,以德行仁之王則是充分自覺了。
王霸之别在生活中也處處可見,用勢力或規則强迫別人做事就是霸道,讓人完全心悦誠服地做事就是王道。無論領導還是父母,都有明顯的王霸之分。〗
公孙丑上(四)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剝)彼桑土(音杜,桑根之皮),綢繆(纏結)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音盤,樂也)樂怠敖(同遨),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避),自作孽,不可活(逭,逃)。此之謂也。
〖此孟子教人趨善避惡、居安思危之道也。趨善避恶,即是趨利避害,趨榮避辱,人或不知善惡,然而都知道利害榮辱,却不明白善即榮即利,惡即辱即害。然欲趨荣趨利趨善,必有相當程度的行為與道德方面的自覺與努力,不斷積累功德,如果有良好條件充裕時間還不知努力,是自趨于惡與害與辱也。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此言当銘記於心,不僅福是自己求之,禍也是自己求之,有人表面避禍,實際上其思想作為皆是为禍招禍之道,豈非自己求之?只能說由於一些複雜深微的原因,其内心深處確實不想有福而只想有禍。所以,要改變,就要從内心改變,真實清楚地趨善避惡、趨利避害、趨榮避辱。一切現實都先產生于我们的内心然後顯化而已,此意當今新世紀思想也屢言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1-13 17: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