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吧 关注:6,978贴子:89,330
  • 3回复贴,共1

再读 般若之旅-自知之明章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译者改动了英文版的章节次序,可能是按照她的理解,重新排布了章节次序。
自知之明:英文版的意思是自知和关于自知的教授
该章节开始于一个基本观点,即克诉说的这些“有关自知的教诲”的传达力是有限的,克坦然承认透过文字传达的本身就不是实际体验,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是对于在自我探究一事上有能力去行动的人来讲,他的话才可以被作为参考依据。
讨论者们试着用“概念”和“行动”、“接受结论”和“实际体验”等说法,试图将大众的各类愚信归纳清楚。总之,讨论者们有能力自知,他们听了克的演讲后,他们的尝试很多情况下只是在追逐文字的概念,所以他们依然希望通过把这件事说清楚来“搞懂”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点。
于是什么是“自知self-knowing”的讨论就开始了。
(一)
第一部分是克以对【嫉妒】的自我观察为主题展开的诉说,这个是克自己的观察体验。他首先表明他能清楚的追及念头的变化,并看清它们的本质:从他发现【嫉妒】一刹那他试图辩解(否认),随后他发现这是辩解时,念头就跑到逃避上,结果想逃到冥想的想法也被揭示出来,克很聪明意识到“想逃避本身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冥想”,于是念头因为克的自我诚实被迫回来想思考嫉妒的本质……突然,连“思考者”(观察者)本身也被揭示出来,这个一直揭示、解读念头,告诉自己什么是什么的存在本身又是什么呢,这个顿感察觉的刹那就是所谓的“观察者”这个词的来源,这个念头的查知者本身和被查知的念头又有什么不同呢,它不像念头一直一样一旦被查知就溜到其他的地方,它通过对念头的察知来自我反映,这就是“观者即所观”所想要表达的意思——这里跳跃了一下,克想表达的意思是,这个进行解释的过程未必是事情本身的样子,它更像是自我解释,将所有的事情通过自身的运动形容出来。
后边克针对“观者即所观”这一点进行了一段晦涩、抽象的描述,大意是“意识到【嫉妒】是嫉妒”本身,是透过“记忆或旧的、已知的素材”来产生的一个过程,能够区分内心的体验是这个成分还是没有这个成分,一定程度来讲就是【自知】。
随后克继续利用前边关于【嫉妒】的例子阐述“观察者”在方才那个从自查到自知过程中的位置。他说方才表述的过程里,从一开始他发现“嫉妒是嫉妒”的时候,他就已经在观察者的活动里了,观察者就是它对它所介入的感受的一种意图,可以看成对实际感受的一种“干涉”。
“干涉”其实并不是有一个智能的东西在有意图做一件什么事情,这只是一种形容。持续关注不断跑来跑去的念头活动,所得到的连续印象就是对观察者的察知(即所谓的对观察者的观察)。我们知道实际上并不是真的试图“观察”什么观察者,观察只是一种描述,所谓的“观察”是从念头本身的活动中察觉有一种针对实际感受的意图,譬如想从恐惧、愤怒或嫉妒中摆脱出来。所以观察者并不自我反映,也就是说这种意图并不自我反映,它只是通过逃避、否定的念头自我存在,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否定或逃避,而是忠实的观察了自己的念头的活动后,从这种连续的印象中才发现代表“观察者”的整体意图。
(二)
第二部分,克拿对【受伤】的自我观察为主题,试图讲明的还是,听过克的话但是被某种代表了观察者的意图利用,和实际有能力去行动再回过头来印证克的话,之间的区别。但是这个叫苏的讨论者一直很难搞清,实际上来讲,他提出来的一点其实就是自身行动能力不够,不足以印证克的话,而这个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在这一点上问【如何】是没有用的,不能代替实际的行动。除非讨论者依靠本身的力量能让自己处于能体察观察者的状态,他才能听进克的话,也就是在克的话所提到的相似或近似的境界中印证克的话。
这时话题换到了另一个方向,有人拿【哀伤】举例,如果一个人彻底纯然的感受【巨大的哀伤】,保持这股能量的正确行动是没有试图逃离这种感受的意图,但是他们无法做到的原因,克指出是因为心智上一种特定的运动,那就是【恐惧】,所以人应该去观照【恐惧】,因为消除【恐惧】,直面感受才可能存在。
顺着这个话题,讨论者提到了【圆融】这个概念,讨论者一开始以为克提到的这个词的意思是接受实相,譬如对于【哀伤】和【恐惧】,如实接受就是正确的行动,但克纠正他们说【圆融】其实指的是身体、心智均处于均正理智的状态(sanity),【圆融】即从中来生发。
所以有讨论者提出,这不等于说,正确的行动必须在克所说的【圆融】状态下展开,方才还说观照【恐惧】而不是直奔【哀伤】。克告诉他们说,因为【恐惧】是你们的实际情况,而【圆融】是他的实际情况,所以讨论者不应该因为听了克提到【圆融】,就去设想那种状态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推论里。
这里其实是最绕的一个地方,仅是看中文版或英文版都不太能容易看出明确的意思。讨论者的意思是,他们经常听到克谈到一些超出他们实际情况的“指示”,同时又要求他们仅仅根据实际情况来“行动”,把他们搞糊涂了,于是他们又拿【受伤】举例,譬如“克说【受伤】是树立形象的结果”,到底是听了个结论,还是自己发现确实如此,譬如自己都看到了这个形象导致受伤的具体过程?如果是自己发现的,那么人根据实际情况,就应该仅仅关注这个导致受伤的形象,而不是产生额外的意图,而恰恰这些额外的意图才可能裹着一些超出人实际情况的“观念”,譬如克亲口提到,“真正的观察应该在【圆融】状态下进行”。
克的意思是说,你们就应该当没听过我说的这些一样,去直面你们的实际情况。
最后克总结了一点,他说讨论者们刚才这些讨论,就是老问【如何】,或者设想一些不是他们实际情况的问题,这个习惯性作为是基于【累积知识】的意图,或者是通过知识来产生行动的习惯做法,譬如做了很多超出实际情况的语义上的连接和比对,譬如把抽象的搞懂和他们实际情况的体验混淆不清。
克这里所谓的【知识】就是指经验素材,它们可以在逃离实际感受的意图中构成思想活动的一种运动,那就是服从权威的一种表现——像讨论者一样过度追求经验素材的累积,这就是这些人的权威。基于知识的行动是机械的行动,不同于自知,后者才能带来心智的提升,前者怎么搞都是机械的。
所以克再次陈述了一遍:文字交流形成的经验素材和实际的自我观察的关系,其实就是前者不能超越后者来发展,否则它们只能在干涉实际观察的意图中存在,而不是构成对实际体验的印证和依据。
——————————————————————————————————————————————————
以下是我自己的看法:
这里一直有关于文字的出现代表了观察者介入进来的说法,这个描述可能让很多人糊涂,在整个交流中,克一直把文字视为正常的沟通方式,他只是说在查知观察者后还想突破,不超越借助文字活动的这种方式就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
所以关于“文字”的禁忌,只是在逼近真正的自知时才会遇到,就像克描述对嫉妒的自我观察一样,他一开始展现了追及念头的功底,他的观察者能诚恳的暴露每一个念头的目的,就像他说的,一个念头升起,放下上一个,如此反复,直到他体悟观察者为止才中止这个活动。
实际上,读者大多以为观察者是一个独立的对象,所以他们会把很多动词指向这个观察者的概念,譬如把它当成一个主动作为才能被了解的对象。实际上,这可能措辞以及克表达的时候造成的问题,当思想或感受的记忆变化的时候,这个变化本身就带来观察者,而不是说还有什么透过某种变化来自我反映。所谓的文字活动其实就是对照了感受上的记忆活动,记忆就是指过去的素材发生了运动和变化,英文表达是movement of the past,其实把movement理解为【变化】就好,并不是说记忆刺激了意识的产生,记忆代表了曾累积的印象的素材,记忆的活动就是指素材发生了变化,变化本身就彰显意识的流动,这本就是一步到位的事,因为文字名相的分别树立,带给人一种A是A,B是B的错觉,从而人们把它们分别看待。所以文字活动这里的意思就是“思想活动”,“思想活动”反映在感受上就是意象,这些概念本质上来讲就是一回事,只是分拆来说。
其实这些描述正是把读者搅乱的主要原因。为了尽可能传达到位,克借用文字、记忆等概念,试图传达,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字眼衔接的链条太长,这个感悟是一刹那的事情。
实际上对观察者的感受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感受单位。因为不断准确的察知念头,一个人就获得了一种连续的经验,并将其归于一个主体,这和无头苍蝇一样来回乱撞的日常状态不同,一个醉鬼如果突然好好走路,一条相对笔直的路就会出现在他的经验里,而随后他会意识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视角,随后就定位到自己的身体。观察者也是一种这样的复合感受。每一次克都准确的捕捉了自己的念头,克的观察者也就获得了一个恒定的意识体验,从而带来突然意识到自身的顿感,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追念得当你就会得到观察者的自我察知,那不是一种念的自我解释。我们比较习惯念头的自我解释,但是观察者的体验并不在这种日常感知里。
要了解克的文字的相对意,也就是从你自身设立名相的角度来讲,他的意思相对于你的认知习惯来讲,是什么意思。而不是像有些人总在问,什么是观者即所观,然后非要胡乱安排一个“明确的解释”。
譬如他提到“服从权威”或“完整、即刻的行动”,包括对意识、记忆、思想等概念的解释等,这些文字不能作为表面意义去追逐,而是关联起来构成一种“近似的描述”。
克所说的权威,其实就是指任何经验的素材都有可能变成自我活动的一个素材(记忆),譬如你听过克的话,它被试图逃避当下感受的意图利用作为素材时,它就是权威。
克把传统宗教活动归结为,其实就是类似于观察者这种意图的一个具体形式,换句话说,宗教就是体现了人想要摆脱实际感受的一种意图,以及从中衍生出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本质上都不能逃脱对实际感受的压制,也就是【努力感】。当然克所表达的,并不是躺平的意思,放松睡大觉就能顿悟,他的意思是任何你需要事先知道具体过程才能开展的方式方法,本质都难逃强行压制的过程,人要理解的东西应该是不需要任何外加之物,所以了解它的过程也不需要任何外加之物,譬如仅仅是单纯的想要观察自己的念头,并持续观察自己的念动。
本章的结论,其实就是克的一些话应该用于印证,而不是用在超出自己实际情况的方面。对自我体察这事缺乏实际行动能力的人,克的话只是一种笼统的描述,就像书中的讨论者一样,试图对圆满的状态进行捕风捉影,试图用可度量的思维丈量这种差距。


IP属地:河北1楼2024-03-08 10:09回复
    很好 准备晚上把楼主的话读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3-08 11:07
    回复
      正确的,重要的,被描述之物并不是脑子里对那个东西的印象,而是在内心变化的实际感受之中去体会这种关系。如果不知道的话至少对自己诚实一点,而不是去“试图理解”这是个什么。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08 19:15
      回复
        楼主怎么看双向注意力这个说法


        IP属地:北京4楼2024-03-10 02: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