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703贴子:2,970,372

齐物论里的“道”和“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庄子好像不讲道,但句句不离道。乘天地之正,驭六气之辨。天地之正,不就是大道吗?
再说说齐物论,到底庄子发现了万物的什么共性? 以下是我的逐段解释。
1.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头向天缓缓吐气,那神态好像精神脱离形体。颜成子游侍立在跟前说:“您这是怎么啦? 形体固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心灵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一样吗? 你今天靠几而坐的神情,和以往靠几而坐的神情大不一样”。
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今天我竟然忘却了我自己,你知道吗? 你听说过人籁,但没有听说过地籁;你听说过地籁而没有听说过天籁吧!
2.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说:“请问,什么是天籁呢?”
子綦回答说:“大地发出的气,名字叫作风。这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起来,万物的窍孔都会怒吼起来。你难道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 山陵上陡峭险要的地方,百围粗大树上的孔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簪子,有的像圆环,有的像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坑,那些风发作起来,有的像湍急的流水声,有的像飞箭发出的声音,有的像呵叱声,有的像呼吸声,有的像叫喊声,有的像号哭声,有的像深谷里的声音,有的像撕咬声。前面的风被阻碍后发出声音,后面的风随声应和,轻风缓缓吹动则小和,大风急速吹起则大和,迅疾暴风终止后,万窍也都寂然无声。你没看过风儿调和万窍之音、摇动不止的样子吗?
3.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子游说:“地籁是由众窍的孔穴发出的风声,人籁是由各种乐器发出的乐声,请问什么是天籁呢?”
子綦回答说:“风吹万窍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而使风能自己发出声音,使风能自己完全停止, 自己怒号的背后驱动力,是什么呢?”
4.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大智慧的人安静悠闲,小聪明的人挑拨是非。合于大道的言论美妙暖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喋喋不休。睡眠时梦与魂交错,醒来后梦与身分开。有的人,相处挑拨离间,日日勾心斗角。有的人疏怠迟缓,高深莫测,辞慎严密。小的惧怕惴惴不安,大的惊恐失魂落魄。有的人行动好像利箭发自弩机,是非都由此而产生。有的人停留就像盟约一样稳固,这是为了固守以求胜过他人。有的人调落如同秋冬的草木,这说明他们日益消亡。有的人沉迷于所从事的事情,致使他们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有的情状。有的人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住,这说明他们正在衰老颓败。走向死亡的心灵,再也没办法使他们恢复生气。有的人欣喜、愤怒、悲哀、欢乐,有的人忧思、叹惋、反复、刺痛,有的人妖美、放荡、开放,多姿多态。声音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菌类从细小的木柴上生长。昼夜在身前交替,却不知是因为怎么而发生。算了吧,算了吧!一旦你明白这些都是大道之律动,都是天籁,就明白了这种种情态发生形成的原因了.
5.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彼,就是上面说的大道,天籁。
如果大道是假的,那我也不存在。我不存在这个命题,与事实不符, 不可取, 所以必然有大道真实存在, 生出了我。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点,就接近真相了, 只是还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到的。大道主宰万物,却又找不到她的迹象。但你可以自由行动,自由思考,既然看不到大道的形体,就可以从情理中推断出来: 大道无形。就如同人体上百块骨头,九个窍穴,六个脏器,完整的存在身体里,我究竟和谁更为亲近呢? 对它们是同样喜欢呢,还是有所偏爱呢? 如果都同样喜欢,那它们就全是臣妾吗?如果都是臣妾,它们之间就不能相互统制吗?难道是轮流着作为君臣吗? 都不是,它们确实有一个真正的无形的主宰,无论你能不能想明白,对这个主宰的真实性都没有影响。一旦禀承大道生成形体,就不会离开大道,直到生命终结。与外物互相争杀、互相糜烂,追逐奔驰于其中而不能止步,这不令人可悲吗!一生忙忙碌碌而不见有什么成就,疲惫不堪而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能不令人哀痛吗! 人们说的不死,那又有什么好处呢!身形逐渐衰老,精神也随之衰竭,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吗? 人生在世,本来就该像这样茫然无知吗? 难道只有我才这样茫然无知,而别人有不茫然无知的吗?
6.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人们都有自己成熟的思考器官,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那么,谁不是这样呢?谁没有自己的思考器官呢? 哪里是那些自以为聪明、能够代替别人作出判断的人才有这种器官呢?即便是愚笨的人,也同样拥有他们的思考器官啊。思考器官如果没有形成, 就判断是非,这就像说今天出发去越国,而昨天就已经到达了一样,是把没有当有。如果把没有当有,即使是像大禹那样神明的人物也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更何况是我呢?
7.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一个人的言语, 并非像风那样自然吹出来的,而是由说话者用思考器官思考后说出的。他们所说的话,其内容往往是不确定的。 真的有所谓的言语吗?还是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言语呢? 我们所说的言语与小鸟的啼声相比, 有分别吗?还是没有分别呢? 大道为何会被隐藏起来,以至于有了真伪之分? 言语为何会被隐藏起来,以至于有了是非之争? 大道往哪里去了还存不存在? 言语为何存在却不被接受?大道被小小的成就所遮蔽,言语被华丽的辞藻所掩盖。因此有了儒家和墨家之间的是非之争,他们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如果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明智和清晰的认识。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这一段,首先要搞清楚什么为“彼",什么为"是". 物无非彼,“彼"是上面"非彼无我"的扩展, 还是指代大道,天籁。 "是"表示对大道存在的肯定.
道生万物,没有任何物体不是大道所生,如果大道不存在,就没有任何物体能存在。大道因万物存在而得知,万物也是因大道而存在。大道就是万物正在不断生成的根本原因。即使这样,万物不断出生又不断死去,不断死去又不断出生,事情有可有不可,有不可有可。原因也可能是可能非,可能非可能是。所以圣人找不到世间纷繁现象的原由,就想到了天道, 都是因为万物存在的事实。存在就是大道,大道也是存在。这种说法可能对可能错,那种说法也可能对可能错。真的有大道与存在吗?还是没有呢? 大道和存在,从一方推理出另一方,就是"大道的门户". 大道的门户,就在万物生死轮回的环中,应对这世间无穷无尽的变化。不管你认为这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世间万物都在道的支配下无穷无尽的变化着。所以,用你的思考器官好好想想这纷繁万物背后的原因,就明白了。
9.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用大拇指比喻大拇指不是手指,不如直接说大拇指和手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白马比喻白马不是马,不如直接说白马和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实,天地和手指,本质是一样的,万物和马,本质也是一样的。 发现万物之间的共性,就是齐物。
10.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可以认可的就认可它,不可以认可的就不认可它。
道路是人走出来的,名称是人明白了事物后起的。
怎么算是明白?明白其相关的事物,自然就会明白。
怎么算是不明白? 不明白其相关的事物, 就不会不明白事物本身。
事物原本就能让人明白,事物原本就能让人认可。
没有什么事物不能被明白,没有什么事物不能被认可。
所以等你明白了, 会发现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刁妇和美丽的西施,以及各种奇形怪状的东西,从“道”的角度看, 都是"一"。 道生一,不外如此。


IP属地:北京1楼2024-03-21 13:46回复
    未完待续。


    IP属地:北京2楼2024-03-21 13:56
    回复
      实实在在的说,庄子确实比道德经难翻译。因为庄子的文学性更浓厚。


      IP属地:广东3楼2024-03-21 14:08
      收起回复
        这大蘑菇,炖鸡好吃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3-21 14:19
        收起回复
          好图。生命的奇迹,在于它合道。生生不息。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21 14:41
          收起回复
            齐物论用道德经里的话对号不就是万物为刍狗吗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3-21 16:09
            收起回复
              无,才是万物之源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3-22 10:40
              收起回复
                11.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万物从本源分离,就形成了独立的自己。形成了独立的自己,就开始步向毁灭。其实不论生成与毁灭,都是相通为“一"。只有通达之人能够明白这种相通为一的道理。做正确的事情,不刻意而为,只是隐藏在平凡的万物之内。平凡的万物可以被人利用,在不断利用中人就能通达,通达后就会得到这个隐藏的“道",这样就接近于真相了。 依此而行就可以,行完之后还不知道具体原由,就起名为"道"。 费尽心思去求取事物的共性, 却不懂得万物本来就齐一的道理,这就叫“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之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猴子们听了都很生气。养猴之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很高兴。橡子的总数并没有变,猴子们就产生喜怒不同的情绪, 就是因为看不到朝三暮四,朝四暮三背后的七是一样的。所以, 圣人调和是非,把事物放在天道运转的角度去思考,这就叫”两行". 两行,就是从是非两个角度看问题,最终跨越是非,找到背后的真相。
                12.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古代的人,他们的认知到达了极致。极致是什么呢? 他们认为在宇宙之初没有万物的存在,这种看法就已经是智慧的极致了,达到了顶点,无法再增加了。次一等的看法是,认为宇宙之初有万物存在,但没有边界。再次一等的看法是,宇宙之初有边界,但没有是非观念。当大道显现出是非观念时,就会有所亏损。大道之所以亏损,是因为道产生是非,产生自己的喜好与偏爱, 喜欢的的增多,不喜的减少。那么,大道真有自己的偏爱和亏损吗?还是并没有呢?如果大道有偏爱和亏损,就会像昭氏弹琴, 天道喜爱的音符可以弹出,天道不爱的就永远不能弹出来。 正是因为大道没有偏爱和亏损,昭氏才意识到,他永远不能像大道那样弹出众音皆全的无亏天籁,所以就不弹琴了. 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梧桐辩论,这三位都是才智出众的人,因此他们的名声能够流传到后世。他们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他们的爱好与众不同,他们希望借此来彰显自己的才智。但他们所彰显的并非真正的智慧,因此最终陷入了“坚白之论”的谬误之中,不能发现世间真相。他们的后代也继续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一生都没有真正的成就。如果这样也算作成就的话,那么我也算是有所成就了。但如果这样不能算成就的话,那么他们和我都没有真正的成就。对于那种似是而非、圆滑狡诈的炫耀,圣人也要慎重考虑。要像道一样, 做正确的事情,不刻意而为,只是隐藏在平凡万物之内, 这才能叫“以明".


                IP属地:北京8楼2024-03-22 12:09
                收起回复
                  万物为一,一的法则。


                  IP属地:浙江10楼2024-03-22 14:21
                  回复
                    公孙龙指物论,提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庄子提到了公孙龙的指物论,白马论,和坚白论。所以要想理解庄子,首先得理解公孙龙。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3-22 16:43
                    回复
                      13.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今天我有话要在这里说,不知这些话与世间真相类似?还是与真相不类似? 不管类不类似,互相比较,找到相同的共性,就接近大道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尝试来说一下:万物必有开始,开始之前,还有未开始的时候。在这之前,还有一切都未开始的时候。万物有存在,有不存在,在万物存在之前,必然有什么都不存在的时候。在这之前,还有“有无”尚未轮转的时候。忽然之间,宇宙有了有无轮回,有了呼吸。不知道有无轮回的结果是存在呢? 还是不存在呢?现在我已然存在于世间,就说明了一切。你还不知道有无轮转的结果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吗?
                      14.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天下虽大,但和大道相比,也不过是秋天鸟兽新长细毛末端,太山更不值一提。
                      天地虽寿,但和大道相比,也不过是刚刚出生就夭折的婴儿,彭祖更不值一提。
                      得道之人,可以与天地共生,与万物一体。
                      既然能回到“一”的状态,那是能用言语描述出来,还是不能描述出来?
                      “一”的玄妙,用言语说出来,就变成了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再用语言描述,就又变成第三种东西。就这样以讹传讹, 即使最聪明的人也无法明白,更何况普通的人呢? 从“无”到“有”,再到三生万物,这种变化已经足够复杂,更何况从已有的事物去推理无形大道存在呢? 其实不用去费力推理了,你已经存在于世间,就说明了一切。


                      IP属地:北京12楼2024-03-25 11:44
                      回复
                        齐物论,由简入繁,由人籁到天籁,娓娓道来。庄子一直在论述何为天籁,为何天籁无形无声却必然存在。由已知推未知,句句不离逻辑。看完,你会对大道更了解。齐物论是道德经最完美的诠释。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3-25 12:01
                        回复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完美诠释了什么是“道可道,非常道”。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3-25 12:02
                          回复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3-25 12:36
                            收起回复
                              可知六炁是否是卦之六爻?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4-03-25 23:0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