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有希的水瓶吧 关注:10,695贴子:115,880

(讨论)吧友们聊一聊最近看的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22 18:32回复
    旧楼太高了,开一个新楼。继续延续吧里的传统日常聊书。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3-22 18:33
    回复
      开始看这本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22 18:33
      回复
        最早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这本书,是看李零研究《孙子兵法》中辩证论的脚注里提到的李泽厚的一篇文章《孙老韩合说》,李泽厚提出中国辩证思想的源头是兵家,老子以及韩非子的思想受到兵家这个源头的深刻影响。并且李先生认为道,是功能与实体混而未分的整体,不可以用语言(维特根斯坦的味道),经验去限定。韩非子是把老子中非情感的特征发展成实践理性。这种辩证法可能是中国独有的,它影响了许多人的思维结构。当年看李零的书,仅仅通过脚注就能感受到李泽厚文章的思辨魅力,这篇文章恰好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的第三篇。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不同,这本书是重视论,有一个整体架构,李先生想从先秦(占主要)到明清的不同思想流派中梳理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而这个框架又是非常年鉴学派的,刚好我连续看了多本年鉴学派的著作。于是接下来,想领略一下李泽厚的论述理路。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3-22 18:34
        回复
          赵汀阳 坏世界研究
          赵老师的书都很有意思。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3-23 01:42
          收起回复
            刚把《包法利夫人》看完,打算看陀思《被伤害与被侮辱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3-23 07:44
            回复


              IP属地:西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3-23 09:31
              收起回复


                IP属地:西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3-23 09:38
                收起回复
                  双11买了一堆汗青堂,孩子给我本KINDLE,下了全部理想国,汗青堂,甲骨文,部分中信的书,类别大致史人文历史、社科,纸质书太多家里保存特费劲。
                  身体上就跑步,精神上就读书。


                  IP属地:山西9楼2024-03-23 09:58
                  收起回复
                    阿莫西夫最后的问题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3-23 14:58
                    回复
                      李泽厚研究中国思想史总是能够看到别人忽略的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孔子再评价》一文中,他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礼上面,这是传统学术界较多关注的地方。而是提出一个概念,即仁学结构。李泽厚认为孔子最大的贡献是把外在规范化的礼转化成人自身内化的道德律即仁,来拯救礼崩乐坏的时代。
                      仁学结构由四大因素有机组成,分别是(1)血缘基础(2)心理原则(3)人道主义(4)个体人格。
                      他是用仁来释礼,而礼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等级体系。一切先验的原则,在我看来李先生的心理原则部分拥有先验性,都是以这个血缘关系为基础。只有在这个血缘关系中才能产生某种特定心理,比如《论语.阳货》中,孔子讨论为什么要三年之丧,直接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把礼的规范还原到一种心理依靠。把宗教神秘性(礼仪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宗教,在这里可以看到李泽厚深受马克思的影响,他在书中也确实经常引用马恩著作)转化成人情日常。我认为这个转变在中国古代史上至关重要。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3-23 15:23
                      回复
                        宗教在中国不发达可以从孔子的学说中找到一部分根据。孔子把人的情感心理消融于人际关系中,而不是引导向一个人格神。可以说仁学结构始终存在于观念情感仪式在日常生活的伦理与心理系统中。从而规避了基督教的两大概念,原罪与禁欲主义。
                        因为有了这个温情脉脉的心理原则,所以自然导向一种人道主义。仁的这个要素,其实是向个体提出社会性义务和要求。李泽厚认为人道主义同样可以上溯到氏族社会内部的民主制,是原始民主制的一个残留物。
                        最后是个体人格的主动性,“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是为了复兴周礼,在他那个时代,只有氏族贵族的个体成员可以达到。他把理想人格赋予个体行为,把外在的人道,内在的心理原则以及血缘基础都落实在个体的人格塑造上。这些要素的组合显示了,至少是留给我们的文本的《论语》所表达的思想。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3-23 15:43
                        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3-23 18:20
                          收起回复
                            传统经学史与近代的思想史哲学史往往将先秦诸子分门别类,突出各派之差异。这种写法的弱点是遮蔽了前后相距并不太远的各家学说之互相借鉴,最明显的例子是法家韩非子出自儒家荀子门下。而在本书中,李泽厚在差异下论述了先秦诸子的联系,在我看来就特别有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所收九篇文章中的三篇文章题目就直接显示出,他这种整体史视角(孙老韩合说,荀易庸记要,庄玄禅宗漫述),其他各篇除墨家那篇相对独立外(所以墨家那篇我觉得写的稍微逊色一些,不过李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墨子的兼爱与强力思想引导不出近代的个人主义很有见地),都是整体史方法论。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3-24 15:44
                            回复
                              孟子因为继承了孔子仁学结构中最重要的心理原则,所以他逐渐成为儒学的正宗,所谓孔孟连称,很少有人说孔荀的。荀子继承或者说他有意发展的是孔子仁学结构中人道部分,即外部的规范礼。《荀子》里单独一章讲《礼论》。讲外部规范就会非常有逻辑感,强调唯物主义那一面(但荀子的唯物不同于我们今天的唯物)。读《孟子》的文章,给人一种心驰神往的畅快感,几乎等同于文学,因为他追求先验的道德,他的性善说是这条理路的延长。荀子则相反,他认为只有规范秩序才能正人心,所以荀子倾向性恶论。荀子不是从贵族个体修养出发,而是从人类整体出发的社会规范。法家能从荀子这找到理论滋养也不奇怪。从荀子到汉儒是一脉相承的,荀子恰恰是把墨家法家道家中理智的注重实际的历史经验融合到儒家中,从而把儒家中积极乐观的人生理想提高到“与天地参”的世界观地位。儒家能在汉代确立地位,实际上是荀子而非孟子的功劳。这种倾向又在《易传》中变成哲学化表述。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3-24 16: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