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吧 关注:52,084贴子:327,848
  • 6回复贴,共1
明道論
陳﹒傅縡
此書案:摘自陳書﹒傅縡傳。南陳天嘉太建閒(六世紀六七十年代),初縡篤信佛教,從興皇寺惠朗法師受三論,盡通其學。又時大心暠法師著無諍論,以詆三論。而縡遂作明道論,用釋其難。其略曰:
無諍論言:比有弘三論[1]者,雷同訶詆[2],恣言罪狀,歷毀諸師,非斥眾學,論中道而執偏心,語忘懷而競獨勝,方學數論,更為讎敵,讎敵既構,諍鬬大生,以此之心,而成罪業,罪業不止,豈不重增生死,大苦聚集?答曰:三論之興,爲日久矣。龍樹[3]創其源,除內學之偏見,提婆[4]揚其旨,蕩外道之邪執。欲使大化流而不擁,玄風闡而無墜。其言曠,其意遠,其道博,其流深。斯固龍象之騰驤[5],鯤鵬之摶運。蹇乘決羽[6],豈能觖望其閒哉[7]?頃代澆薄[8],時無曠士,苟習小學,以化蒙心,漸染成俗,遂迷正路,唯競穿鑿,各肆營造,枝葉徒繁,本源日翳[9],一師解釋,復異一師,更改舊宗,各立新意,同學之中,取寤復別,如是展轉,添糅倍多。總而用之,心無的准;擇而行之,何者為正?豈不渾沌傷竅,嘉樹弊牙[10]?雖復人說非馬,家握靈虵[11],以無當之卮[12],同畫地之餅矣。其於失道,不亦宜乎?攝山之學[13],則不如是。守一遵本,無改作之過;約文申意,杜臆斷之情。言無預說,理非宿構。覩緣爾乃應,見敵然後動。縱橫絡驛,忽怳杳冥[14]。或彌綸而不窮。或消散而無所。煥乎有文章,蹤朕不可得[15];深乎不可量,即事而非遠。凡相酬對,隨理詳覈[16]。有何嫉詐,干犯諸師?且諸師所說,爲是可毀?爲不可毀?若可毀者,毀故爲衰;若不可毀,毀自不及。法師何獨蔽護不聽毀乎?且教有大小,備在聖誥,大乘之文,則指斥小道。今弘大法,寧得不言大乘之意耶?斯則褒貶之事,從弘放學;與奪之辭,依經議論。何得見佛說而信順,在我語而忤逆?無諍平等心如是耶?且忿恚煩惱[17],凡夫恆性,失理之徒,率皆有此。豈可以三脩未愜[18],六師懷恨[19],而蘊涅槃妙法,永不宣揚?但冀其忿憤之心既極,恬淡之寤自成耳。人面不同,其心亦異,或有辭意相反,或有心口相符。豈得必謂他人說中道而心偏執,己行無諍,外不違而內平等?讎敵鬬訟,豈我事焉;罪業聚集,鬬諍者所畏耳。
無諍論言:攝山大師誘進化導[20],則不如此,即習行於無諍者也。導悟之德既往,淳一之風已澆[21],競勝之心,呵毀之曲[22],盛於茲矣。吾願息諍以通道,讓勝以忘德。何必排拂異家,生其恚怒者乎?若以中道之心行於成實[23],亦能不諍;若以偏著之心說於中論[24],亦得有諍。固知諍與不諍,偏在一法。答曰:攝山大師實無諍矣,但法師所賞,未衷其節。彼靜守幽谷,寂爾無爲,凡有訓勉,莫匪同志,從容語嘿[25],物無閒然,故其意雖深,其言甚約。今之敷暢,地勢不然。處王城之隅,居聚落之內,呼吸顧望之客,唇吻縱橫之士,奮鋒穎,勵羽翼,明目張膽,被堅執銳,騁異家[26],衒別解[27],窺伺閒隙,邀冀長短,與相酬對,捔其輕重[28],豈得默默無言,唯唯應命?必須掎摭同異[29],發擿玼瑕[30],忘身而弘道,忤俗而通教,以此爲病,益知未達。若令大師當此之地,亦何必默己,而爲法師所貴耶?法師又言:“吾願息諍以通道,讓勝以忘德。”道德之事,不止在諍與不諍,讓與不讓也。此語直是人閒所重,法師慕而言之,竟未知勝若爲可讓也。若他人道高,則自勝不勞讓矣;他人道劣,則雖讓而無益矣。欲讓之辭,將非虛設?中道之心,無處不可。成實三論,何事致乖?但須息守株之解,除膠柱之意[31],是事皆中也。來旨言“諍與不諍,偏在一法”。何爲獨褒無諍耶?詎非矛楯[32]?
無諍論言:邪正得失,勝負是非,必生於心矣,非謂所說之法,而有定相論勝劣也。若異論是非,以偏著爲失言,無是無非,消彼得失,以此論爲勝妙者,他論所不及,此亦爲失也。何者?凡心所破,豈無心於能破,則勝負之心不忘,寧不存勝者乎?斯則矜我爲得,棄他之失,即有取捨,大生是非,便是增諍。答曰:言爲心使,心受言詮[33];和合根塵,鼓動風氣,故成語也。事必由心,實如來說。至於心造偽以使口,口行詐以應心,外和而內險,言隨而意逆,求利養,引聲名,入道之人,在家之士,斯輩非一。聖人所以曲陳教誡,深致防杜,說見在之殃咎,敘將來之患害,此文明著,甚於日月,猶有忘愛軀,冒峻制,蹈湯炭,甘齏粉[34],必行而不顧也。豈能悅無諍之作,而回首革音耶?若弘道之人,宣化之士,心知勝也,口言勝也,心知劣也,口言劣也,亦無所苞藏,亦無所忌禪,但直心而行之耳。他道雖劣,聖人之教也;己德雖優,亦聖人之教也。我勝則聖人勝,他劣則聖人劣。聖人之優劣,蓋根緣所宜爾。於彼於此,何所厚薄哉?雖復終日按劔[35],極夜擊柝[36],瞋目以爭得失[37],作氣以求勝負,在誰處乎?有心之與無心,徒欲分別虛空耳。何意不許我論說,而使我謙退?此謂鷦䳟已翔於寥廓[38],而虞者猶窺藪澤而求之[39]。嗟乎!丈夫當弘斯道矣。
無諍論言:無諍之道,通於內外。子所言須諍者,此用末而救本,失本而營末者也。今爲子言之。何則?若依外典,尋書契之前,至淳之世,朴質其心,行不言之教,當於此時,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而各得其所,復有何諍乎?固知本末不諍[40],是物之真矣。答曰:諍與無諍,不可偏執。本之與末,又安可知?由來不諍,寧知非末?於今而諍,何驗非本?夫居後而望前,則爲前;居前而望後,則爲後。而前後之事猶如彼此,彼呼此爲彼,此呼彼爲彼,彼此之名,的居誰處?以此言之,萬事可知矣。本末前後,是非善惡,可恆守邪?何得自信聰明,廢他耳目?夫水泡生滅,火輪旋轉,入牢穽[41],受羈紲[42],生憂畏,起煩惱,其失何哉?不與道相應,而起諸見故也。相應者則不然,無爲也,無不爲也。善惡不能偕,而未曾離善惡,生死不能至,亦終然在生死,故得永離而任放焉。是以聖人念繞桎之不脫,愍黏膠之難離,故殷勤教示,備諸便巧。希向之徒[43],涉求有類,雖驎角難成[44],象形易失,寧得不髣髴遐路[45],勉勵短晨?且當念己身之善惡,莫揣他物,而欲分別,而言我聰明,我知見,我計校,我思惟,以此而言,亦爲疏矣。他人者實難測,或可是凡夫真爾,亦可是聖人俯同,時俗所宜見,果報所應覩。安得肆胸衿,盡情性,而生譏誚乎?正應虛己而遊乎世,俛仰於電露之閒耳。明月在天,眾水咸見,清風至林,群籟畢響。吾豈逆物哉?不入鮑魚,不甘腐鼠。吾豈同物哉?誰能知我,共行斯路,浩浩乎!堂堂乎!豈復見有諍爲非,無諍爲是?此則諍者自諍,無諍者自無諍,吾俱取而用之。寧勞法師費功夫,點筆紙,但申於無諍;弟子疲脣舌,消晷漏,唯對於明道?戲論哉[46]!糟粕哉!必欲且考真偽,蹔觀得失,無過依賢聖之言,檢行藏之理,始終研究,表裏綜覈,使浮辭無所用,詐道自然消。請待後筵,以觀其妙矣。
余讀至陳書﹒傅縡傳。而遇此文。本人於佛學一道不甚了了,又多有不解之處,故作注於書閒。然注滿字裏行間頗爲亂達。遂整理於此,當如是以哉。
其傳結末之處有云:
縡為文典麗,性又敏速,雖軍國大事,下筆輒成,未嘗起草,沉思者亦無以加焉,甚為後主所重。然性木疆,不持檢操,負才使氣,陵侮人物,朝士多銜之。會施文慶、沈客卿以便佞親幸[47],專制衡軸,而縡益疎。文慶等因共譖縡受高驪使金[48],後主收縡下獄。縡素剛,因憤恚,乃於獄中上書曰:“夫君人者,恭事上帝,子愛下民,省嗜慾[49],遠諂佞[50],未明求衣,日旰忘食[51],是以澤被區宇,慶流子孫。陛下頃來酒色過度,不虔郊廟之神,專媚淫昏之鬼;小人在側,宦豎弄權,惡忠直若仇讎,視生民如草芥;後宮曳綺繡[52],廄馬餘菽粟[53],百姓流離,殭屍蔽野;貨賄公行,帑藏損耗,神怒民怨,眾叛親離。恐東南王氣,自斯而盡。”書奏,後主大怒。頃之,意稍解,遣使謂縡曰:“我欲赦卿,卿能改過不?”縡對曰:“臣心如面,臣面可改,則臣心可改。”後主於是益怒,令宦者李善慶窮治其事[54],遂賜死獄中,時年五十五。有集十卷行於世。
其在明道論中云:“但須息守株之解,除膠柱之意”等,言不可執著,亦不可拘泥,不知變通。然甚忠社稷故,死諫於後主,悲惜嘆哉。
後陳書作者唐散騎常侍姚思廉曰:
傅縡聰警特達,竝一代之英靈矣。然縡不能循道進退,遂置極網,悲夫!
緣緣海手字于二零二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1]三論,即龍樹之中論四卷,十二門論一卷及提婆之百論二卷。此者皆爲三論宗所依之要典,爲鳩摩羅什所譯。
[2]訶詆,同呵柢,音喝低,也作詆訶,指責之意。
[3]龍樹,菩薩名,舊稱,那迦曷樹那,那迦阿周陀那。提婆菩薩之師也,活躍於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間。
[4]提婆,生於約二百年,卒於二百二十五年。又稱聖天。後投龍樹門下。
[5]騰驤,音騰香,奔騰,飛馳。
[6]後校勘記云:原文爲寋乘決羽,據殿本改。蹇與寋,皆音剪。蹇,難,困苦之意。決羽,折斷翅膀。
[7]觖望,音窺望。企望,希求之意。
[8]澆薄,不淳樸,不敦厚,指社會風氣浮搏。
[9]翳,遮蓋。
[10]渾沌傷竅,即渾沌皂竅。出自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爲儵(儵,亦作倏,音書),北海之帝爲忽,中央之帝爲渾沌。(哈,儵忽,疏忽也。又莊子集釋中有注釋云:儵,喻有象也。忽喻無形也,而渾沌非有非無,無孔無竅,清濁未分也,此喻自然。其後注釋又云:儵忽取神速爲名,渾沌以合和爲貌。神速譬有爲,合和譬無爲。)儵與忽時相與御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莊子集釋中有注釋云:儵忽二人,猶懷偏滯,未能和會,尚起學心,妄嫌渾沌之無心,而謂穿鑿之有益也。)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集釋中有注釋云:言不順自然,强開耳目也。)故而有言,某些事不可强求,反之不得。又文中亦報多處繁雜,亂亂不知何處。是故嘉樹弊牙,亦即好樹都不生牙,不復生機,如渾沌傷竅般。
[11]虵,同蛇。
[12]卮,音只,盛酒之器。
[13]攝山,即栖霞山。而攝山之學,亦即攝山大師之學。攝山大師即齊梁閒得道高僧僧朗大師,弘三論之學,最擅長中論。又居攝山,任栖霞寺住持,故稱攝山大師。
[14]怳,同恍。
[15]蹤,同踪。蹤朕,踪迹也。
[16]覈,音和,檢驗,查核。
[17]恚,音會,憤怒,怨恨。
[18]三脩,佛教之三脩,約略言之:分劣三脩和勝三脩。前者謂聲聞所脩比於菩薩所脩爲劣。有無常脩,非樂脩,無我脩。後者謂菩薩依佛勝教而脩以破聲聞所爲之劣。有常脩,樂脩,我脩。愜,音切,快意,滿足。
[19]六師,即外道六師:富蘭那迦,末伽黎拘賒黎,刪闍(闍,音蛇)夜毗羅胝,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伽羅鳩馱旃延,尼健陀若提子。
[20]攝山大師,見前注13。
[21]澆,澆浮,風氣變壞之意。
[22]呵毀,又作訶毀,責駡,詆毀。
[23]成實,即成實論。古印度訶梨跋摩著,後秦鳩摩羅什譯。
[24]中論,見前注1。
[25]嘿,同默。
[26]騁,音逞,放任施爲。
[27]衒,音炫,炫耀。
[28]捔,音絕,古同角,競力相鬬。
[29]掎摭,音几值,指摘,摘取。
[30]擿,音踢,挑出,剔除。
[31]膠柱,膠住瑟上之弦,使其不能調音。喻之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32]詎,相當於豈之意。楯,同盾。
[33]詮,音全,闡明事理。
[34]齏,音基。齏粉,碎末,粉末。
[35]按劔,以手執劎,預示擊劎之勢。
[36]柝,音拓。擊柝,敲梆以巡夜,亦喻戰事,戰亂。
[37]瞋,音抻。瞋目,瞪大眼睛,表憤怒。
[38]鷦䳟,音焦明,亦可寫成此。似鳳,南方神鳥。又原文爲鷦鵬。據後校勘記云:鵬當作䳟,按焦明,鳥名,後增鳥旁,因而改之。
[39]虞者,有備之人。藪,音叟。藪澤,水草茂密之沼澤,又喻人或物薈聚之處。
[40]本末之諍,中“末”原文爲來。後校勘記云,據文苑英華改,按承上文“用末而救本,失本而營末”言,作“末”是。
[41]穽,同阱。
[42]紲,音謝,捆綁,拴住。
[43]希向,向往仰慕。
[44]驎,音鱗,如馬,帶角。無角則爲騏。
[45]遐,音霞。遐路,遠路,長途。
[46]戯論,佛教術語,謂錯誤無意義之論説。
[47]偏佞,能言善辯,但心術不正。
[48]高驪,即高麗也,此指前高麗,高句麗是也。
[49]慾,同欲。
[50]謟,音濤。超越本分,不守分之人。
[51]旰,音干,晚上。日旰忘食,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52]綺繡,亦作綺綉,音起秀,五彩華麗絲織品。
[53]廄,同廐,馬棚。菽,音叔,豆類總稱。
[54]李善慶,後校勘記云:南史作李善度。


IP属地:天津1楼2024-03-27 16:59回复
    海君厉害!抽空慢慢研读!


    IP属地:北京2楼2024-03-27 19:18
    收起回复
      南朝陈,不叫南陈,没有这种说法,当代人杜撰的。


      IP属地:四川4楼2024-03-28 00: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