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吧 关注:111,006贴子:190,005
  • 0回复贴,共1

《玄隐遗密》九真要第十七章:常物承天亖之承天則地一(6)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玄隐遗密》九真要第十七章:常物承天亖之承天則地一(6)
https://mp.weixin.qq.com/s/DFZ_YdKBU-MqaS2Mx78fqA
象者,天之教也。形者,地之教也。化者,陰陽之教也。師者,人之教也。今之教人,幾師者歟。師以知教,弗知陰陽之化也;化而知者,弗知物常;知之常者,未知天之所兆。故聞道而笑,聞教而異。聞道而不然,聞教不已其然。
治之以手,式灋而已。治之以心,頪辧精微。式灋有窮,精微不竭。
是以,聖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民之病病,而不治未病。故以道感之,以養教之。逹生者執之,尚物者遠之。留其治,病之而用,不得已而為之矣。
《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记载了一个故事,魏文侯问扁鹊,他的三个哥哥中谁的医术最高,扁鹊回答说他大哥的医术最高,因为他能在病情尚未发作前就施法铲除病根,而扁鹊自己则在病情危重时施治,因而名声最大。
《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了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太晚了。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强调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


IP属地:北京1楼2024-04-15 11: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