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伪史吧 关注:6,400贴子:93,433
  • 136回复贴,共1

广州十三行与平遥日昇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想了解中国近代生产力水平,我觉得有两个地方不得不去,一是广州的十三行历史博物馆,一个是山西平遥的日昇昌票号博物馆。在前一个你会了解即使到了十九世纪清中晚期,中国的进出口都是大额顺差,尤其让人跌破眼镜的是,教科书上告诉你的,所谓的西方工业革命很厉害,从十八世纪开始英国科技大发展改进了纺织机械,什么珍妮纺纱机,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使英国具有了超越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进而成为富裕发达国家云云~但十三行的历史数据会告诉你一百年后大清十大出口物资里除了有生丝熟丝这种高端纺织品以外,还有更大量的广州土布出口,也就是所谓的大机器工业化生产的纺织品实际上在中国土布面前毫无竞争力。西方只能拿真金白银进口中国高中低端的各种物资,工业革命有他们吹嘘的那么厉害吗?看了十三行如果你还不怀疑西方在吹牛粉饰,我会怀疑你的理智。而在日昇昌你会发现现代的金融体系,汇兑天下清中期已经极为成熟,中国古人不是小农经济,不是什么闭关自守,而是早就参与世界贸易金融循环之中,山西票号跟随贸易的脚步早就走出国门汇通天下。而他们的衰败又共同源于社会的动荡,国家制度的崩溃,都是与民族的灾难密切相连的。近代衰败不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绝对不是,一鸦战争时代,西方都只能靠那玩意来平衡贸易。经济总量,生产效率,产品竞争力,贸易活力,中国都丝毫不落下风。既然西方发达的原因不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进步,那么是什么?无需什么高深理论答案呼之欲出,不过就是殖民掠夺的红利。什么工业革命,什么自由制度,什么资本主义,都是果而不是因,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4-16 09:55回复
    这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了,事实上1840年以前,英国棉纺毛纺产品早就占据了欧洲中层以上的市场,中高端纺织品从中得到巨大利润,而低端的社会底层,殖民地土著,则用中国土布来搞倾销,也有相当的利润,那是第一次全球化市场时代,英国的国力在那个时代因此剧烈上升,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导致金银等贵金属需求猛增,而中国从明朝开始就聚集了大量金银,鸦片输入实际上就是想夺走这些金银满足英国全球市场的需要,当清政府禁止输入鸦片后,军事胁迫就是最好的手段,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体在工业化经济体面前,不堪一击,百年积蓄被掠夺,而且还被迫割让领土给英国做桥头堡,如今还有人对此认知不清,甚至对出口土布沾沾自喜,奇哉怪也。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4-16 13:02
    收起回复
      英国工业革命的套路,是以轻工业,尤其是纺织工业赚取欧洲传统市场的利润,用于发展重工业,再用重工业提供军事工业品,最后用军事工业品胁迫和劫掠农业国家的财富积累,说白了,能抢谁跟你买卖?农业国家对这套打法完全没有对抗能力,砧板上的肉而已,看不清这一点,只能说读书太少。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4-16 13:08
      收起回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之后,输入中国商品结构有很大的变化,与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缘的刀叉、钟表、呢绒等物进口大为减少,与人民生活最接近的尤其是与衣食有关的物品,进口急剧增加,其中以布匹居于首位。洋商利用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低税率和倾销政策等手段,只用土布三分之一的价格卖给中国人民,舍土布而着洋布者比比皆是,并从沿海而逐渐及于内地,诚如郑观应所说:“衣大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纺织品进口的增加速度可以想见。进口的英国棉纺织品总值从战前的年40余万两猛增至战后的1000万两,乃至50—60年代的2000—3000万两;到90年代初,棉纺织品进口总值竟达5270余万两,仅次于鸦片的进口数。手工纺织业所受严重的打击不言而知。这个问题在本书第一章中已有较多的叙述,这里引用郑观应一段话作为手工业遭受严重打击的概括: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制,故工緻而价廉,且成功亦易。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费,且成功亦难。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4-16 13:18
        收起回复
          山西泽州(现为晋城县)是北方地区传统制铁业的典型代表。随着清初矿业禁令的解除,晋城的燃料和原料优势开始显露出来。规模最大时,“在欧洲的进口货(洋铁)尚未侵入以前,足有几亿人(原文如此。这肯定是夸张。但是整个华北华中地区都有山西铁这是不夸张的)是从山西凤台县(即晋城县)取得铁的供应的……因为凤台县就生产铁来说在原来潞安府所属各县中是名列前茅的,而在凤台县境内,大阳(镇)又是生产铁的主要地点。在大阳地方的无数人家里也是经营各种小的铁工业部门,特别是铁丝和针。大阳的针供应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且运销中亚一带。在早先时节,几乎全国所需用的缝针是由这里来供应”。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4-16 13:21
          收起回复
            规模很大,但是价钱并不便宜,即使加上运费。“一八六四年钉条铁进口仅九〇、六〇一担,而一八六五年到一二八、七〇二担,其中欧陆提供三六、〇〇〇担,余数来自英国。这项商品货物在持续不变的价格上容易销售,平均每担二两五钱,而中国土铁是不能在这个价格下生产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4-16 13:21
            回复
              李希霍芬在《中国》中写到:“当我来在此间的时节,世代相传从事此一工业部门的一些家庭正在趋向于没落。尽管是人们极度地辛勤,到底还不能够使价格降低到每九十枚售五十文以下。商贩们照例从远方前来。就连现在,产量还是很大的。但这些人是怀着忧郁的心情来端详我拿给他们看得英国针的,因为他们应当心里明白,这种针比他们的要高明多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4-16 13:21
              回复
                在临海的广东这样运输便利的地区,洋钢的质优价廉优势就更大了,“如以吾粤论,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实物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自通商以来,佛山针行之大废殆尽;妇人织坊之业,荡然无存。”“亦本乡特产用熟铁制成,价值不一,行销本省各属。咸通以前最盛,家数约二三十,多在鹤园社花衫街□岗等处。后以洋针输人,销路渐减,今仅存数家。”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4-16 13:22
                回复
                  1700年,英国进口原棉139.6万磅,1720年上升到196.8万磅,1760年增加到235.9万磅,1780年则突增到687.7万磅,1800年达到5601.1万磅,至1819年比1800年增加近两倍,达到1.4974亿磅。从棉纺织品出口总值看,1780年已达到35.506万英镑,1790年增加到166.2369万英镑,1802年再上升到762.4505万英镑,二十年左右出口总值增长20余倍。19世纪棉织品出口总值持续增加,1810年为1895.1994万英镑,1820年上升至2253.1079万英镑,1830年这一数字则达到4105.0969万英镑。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4-16 17:34
                  收起回复
                    当时的精密制造,就是钟表。看看当时进口了多少,故宫现在还有钟表馆。落后是实实在在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4-16 22:07
                    回复
                      3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4-19 08: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