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吧 关注:114,461贴子:1,805,987
  • 10回复贴,共1

看看京剧大师们是如何用嗓护嗓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安徽1楼2024-05-10 17:29回复
    编者按:
    在京剧艺术发展过程中,众多艺术家和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京剧艺术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学术成果。本刊从本期起将开设“温故”栏目,聚焦京剧历史、表演、导演、舞美、音乐唱腔等重点领域,结合当下戏剧戏曲热点问题,带有主题性的回顾重要文献的观点和论述,分享给广大读者。本期“温故”,我们将聚焦于“京剧艺术中嗓音的训练和使用”这一主题。
    对于京剧演员而言,嗓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演员表现角色的关键,更是观众欣赏京剧的重要媒介。因此,科学发声和科学用嗓对于京剧演员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延长演员的舞台生命,更能使他们在舞台上呈现出更加饱满、生动的角色形象。
    理论家苏移先生十分关注此问题,为本刊推荐了相关书籍,呼吁演员关注嗓音的训练和嗓子的保健问题。本文整理汇编了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等京剧艺术大家训练与使用嗓音的亲身经历与心得体会。他们通过严谨的训练和精湛的技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瑰宝。希望通过这些名家的经验之谈,让大家了解嗓音训练和科学用嗓的重要性,为广大京剧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IP属地:安徽2楼2024-05-10 17:29
    回复
      雷喜福:
      几十年来,我一直牢牢记着贾洪林先生的这些话,从不放松自己,通过我多年的锻炼和舞台实践,我把我念话白的点滴经验,归纳为这样十句:
      声音要贯台,字音要吐真;
      体会词中意,语气要区分;
      气口用得当,阴阳顿挫准;
      快中须要慢,慢中反应紧;
      平时勤习练,台上自传神。
      唱戏,离不开嗓子。常言道,“子弟无音客无本”“拉弓靠膀子,唱戏靠嗓子”。声音要贯台,就是演员在台上唱念,要使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听得清清楚楚。做到这一点,光靠一条高、宽、亮的嗓子是不行的,要懂得唱、念的方法和窍门。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吐字发音清晰谁确呢?这要从中国文字的发音特点谈起。中国文字的发音是有头、腹、尾之分的。例如“洪”字,它是由h、u、enɡ拼成的,其中的h,是“洪”字的字头,u是“洪”的字腹,enɡ是“洪”的字尾。要想把“洪”字读准,这头(h)、腹(u)、尾(enɡ),一个也不能读错。读错其中任何一个,“洪”字就会念错。比如把字头h,错读为ɡ,结果就读成了“功”;如果把字腹u,错读成ɑ,又读成了“航”;若把字尾enɡ,错读成ɑnɡ,读出的字又成了“黄”。我们读字,必须首先把字的头、腹、尾的字音找准,这是吐字发音谁确无误的基本条件。
      这头、腹、尾的字音,又是怎样找准的呢?这就要看我们的喉、舌、齿、口、唇,这几个咬字发音部位是否摆得正确了。还以这个“洪”字为例,它的头、腹、尾,为h、u、enɡ三个音。发“h”音时,口微开,舌面路伸向上腭;发“u”音时,双唇向前摄起;发“enɡ”音时,舌舔上牙根,紧接着归鼻子发音,为舌,齿、鼻三个部位作用发出的声音。可以看出,若把“洪”字读准确,要使口、唇、舌、齿、鼻这五个部位都运用无误,念出的“洪”字才能清楚、准确,如果把其中任何一个部位摆错,那读出的字音,也必然是错的。
      ——《谈谈老生念白》


      IP属地:安徽3楼2024-05-10 17:29
      回复
        周信芳:
        “唱”要“字正腔圆”,可是“念白”的“字正腔圆”最不容易,“念白”还要顾到身段、锣鼓、口齿、尖团、字义、字音等。伶人学戏时,师父把全出戏词口授之后,先纠正“念白”,然后教“唱”的腔调,“念白”字音准确,“唱”就容易。字音不准,“唱”可以遮掩,“念白”可不能瞒过识者了。有一位山东籍的同志,唱起来非常动听,念起来,还不脱他的山东口音。有人拿“黄”字读“恍”字,拿“眠”字谈“免”字,这就是念白的字不正腔不圆。
        ——《唱腔在戏曲中的地位》


        IP属地:安徽5楼2024-05-10 17:30
        回复
          荀慧生:
          在艺术演唱中宽音的加添、增多,是和妇女的年龄有关,又与不同人的秉赋有关。各行各业、各种年龄的妇女,这宽音、底音的粗细、高低、多少以至有无,都不能一概而论,无法硬加规定。我们不能说,凡是英雄烈士,就必须用大嗓或宽音,家庭妇女、学生,就必须用细嗓。宽窄音,粗细嗓,不能完全概括一个人的气质。以传统戏或新编历史戏中的人物而论,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嗓音再细,也不失其英气;《探庄》里的石秀,《打盖》里的周瑜,《射戟》里的吕布,《叫关》里的罗成,虽用小嗓,那刚毅、英锐的气概丝毫无损。一般说来,除非是手拿棒锤胡抡的彩旦而外,是见不到旦角一时气恼来个“哇呀呀、扎、扎”的。能说妇女里就没有粗豪、暴烈的么?
          从最近观摩的几出京剧现代戏看来,我以为旦角的声腔,也还是以宽窄音互用为宜。这里结合几个戏里的人物试做一些分析:
          《草原英雄小姐妹》里的龙梅(崔毅饰)和玉荣(林裕华饰),《革命自有后来人》里的铁梅(云燕铭饰),她们都是年龄较小的女孩子,以童音为主,用细嗓是完全可以的。
          调转话头,再说说宽窄音的使用问题。我认为,这主要是和音调高低有关,一般高音符上还是以窄音为主;另外与吐字发声也有关,宽音多半是喉音、齿音、舌前音,并是吐气音和破擦音。这和四声关系不大。试用一段老的唱词做例子:
          “一篇肠断钗头凤,泪滴罗襟点点红……”这“断”字、“罗”字,全是宽音,但是一个是去声,一个是阳平,其他可以类推。
          ——《略谈旦角唱腔问题


          IP属地:安徽6楼2024-05-10 17:30
          回复
            尚小云:
            响亮的嗓音,当然与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关,但光靠条件不行,更重要的在于锻炼。关于如何练嗓子,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喊、念、吊,即喊嗓、念白和吊嗓。
            一般喊嗓子总是喊“依”“啊”两个音,“依”属脑后音,越喊越高,把“依”音练好,使用高音就有基础了。“啊”是张嘴音,它可以锻炼嗓子的亮音。过去我喊嗓子,老先生教导我除去练好“依”“啊”两个音外,还让我练好“二”“三”“四”“五”,一直到“十”几个音。我的体会是,从“一”到“十”,几个音练好了,不仅能够掌握各个部位的发声特点,而且可以锻炼在发声时各部位肌肉的运用。
            念白在练声中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尤其是念京白更见功夫。过去有的老先生说京白伤嗓子,我的体会是京白比起韵白更难念一些,韵白语调比较缓慢,旋律性强,加上有锣鼓配合,较易念好。念京白如走坎坷路,高音、中音、低音都有,而且是忽高忽低,跳跃性很强,再加上语调较快,没有锣鼓伴奏,就不大容易念好了。但是,多念京白确实有好处,它一方面可以练不同部位的发声,同时又可以练嘴皮子的劲头,是一举两得的事。
            吊嗓子,首先注意的是不要贪高调门,一味贪高调门嗓子越唱想狭,而且容易发闷,要注意把低音、中音唱实在了,然后循序渐进地提高调门。另外,从练声的角度来讲,在吊嗓子的时候,还应当尽量找一些熟戏,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由于唱腔的生疏而影响练声。总之,在我们运用声带的时候,无论是唱还是念,都必须探讨和遵照它的科学道理。在保护和锻炼嗓音上,既要耐心,又要细心,万万不可由于急躁而过于激烈地使用声带。
            ——《谈四功五法》


            IP属地:安徽7楼2024-05-10 17:30
            回复
              马连良:
              演员的嗓子,非靠勤学苦练不可。我幼时在科班,只能唱“扒字调”,出科以后全靠自己下苦功。那时候,不管刮多大风,下多大雪,都在早晨五点钟就起来,到西便门去“喊嗓子”。喊的时候也有个次序,先练音色、音高和音域,我惯用A、I和Dɑi几个音缀。然后打引子,念话白,为的是训练口腔变化节制的方法,不但要正确,而且要有劲头。同时,还得经常吊嗓子,吊嗓子的段数,要逐渐增加,不宜一出戏全吊,最好一次只吊半出。吊嗓子的时候,要注意调门不宜过高,要像上楼梯似地一步一步地慢慢往上长,否则就会把嗓子吊左了。吊嗓子的时侯,男演员开始最好先吊几句二黄顺一顺,接着再吊西皮。这就能解决演员所常提到的“男怕西皮,女怕二簧”的损害嗓子的问题。我使用这种练法,后来就能唱《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珠帘寨》《捉放曹》这一些唱功较重的戏了。
              ——《怎样锻炼和保护嗓子》


              IP属地:安徽8楼2024-05-10 17:30
              回复
                俞振飞:
                在我们同行中,对待嗓子常常有几种不同的态度。有些重视天赋,而不重视练嗓和护嗓。有些重视练嗓,但不大注意护嗓。有些也注意护嗓,但只是在倒嗓或者演出的时候注意,在嗓子痛快或者平常日子就不大在乎。这些同志在年轻的时候,似乎还不觉得什么,要挺也能挺得住,但是只要稍微上了几岁年纪,嗓子便会同你闹别扭,到了这个时候往往悔之晚矣,根据我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一个演员要使他的嗓子历久不衰,除了经常注意锻炼、保养以外,似乎还没有什么别的诀窍可言。
                要保养,又怎么个保养法才好呢?一般说来,青年同行对于倒嗓期间的保养问题比较关心,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倒嗓这一关闯不了,以后的日子就没法过。然而,要使自己的嗓子到了晚年还能照常听使唤,光注意倒嗓期间的护嗓工作就不够了。在这里我打算谈谈自己在这两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我的倒嗓时间特别长,从十五岁开始,一直到十九岁才完全恢复。在我开始倒嗓的时候,许多亲戚朋友都很关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把我弄得不知如何是好。我爸爸他老人家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一方面不断劝我安心静养,忌食生冷,不要急躁,时时加以鼓励,帮我树立信心。另一方面又坚持排曲吊嗓,不过在这个时期的吊嗓与平时不同,声调放低,时间缩短,但是咬字行腔,仍旧非常严格,毫不马虎。按照他老人家的安排,我安然度过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倒嗓期。闯过了这一关,嗓子固然更加清亮,而且因为喊嗓吊嗓始终不断,所以演唱技巧也进一步提高了。事实证明,在倒嗓期间这样对付嗓子是比较科学的办法。如果喊破了嗓子也不易恢复(说喊破了嗓子可以换一条好嗓子,这种运气实在很难碰到),一直不喊不吊,看来休息得很彻底,但是长期不用,嗓子也会闷回去,等到倒嗓期一过去,再要拿回来也很费劲儿,即使给你拿回来了,因为长期不加练习,不论咬字行腔,技术也会大大退步,再从头学起,又免不了事倍功半。
                ——《练嗓和护嗓》


                IP属地:安徽9楼2024-05-10 17:30
                回复
                  程砚秋:
                  唱要分什么戏,悲哀时就要唱悲音,声音要稍带一些沉闷,好像是内里的唱,高兴时也用悲的声音就不好。唱最忌有声而无韵味。嗓门很大很响,没有韵味,就是响了也怪吵人;响了又很好听,这就是有韵味了。有声而无韵味就像一碗白开水,要是渴了也好喝,但如果放一点茶叶,就有味儿了。学唱就要研究如何唱得有韵味。
                  要注意字,把字唱好才能使唱有韵味,特别是一句中最后的一点尾音,与唱有很大的关系,尾音的气一定要足,音的位置要保持好,不要以为唱到最后了,就漫不经心地让音掉了下来。
                  唱的抑扬顿挫与韵味也有很大关系,没有轻重、没有抑扬顿挫,平铺直叙一直响到底,就不容易打动观众。气的控制要轻重得宜,音出来要有粗有细,这样唱起来就有味儿了。要是单来一声细的,又来一声粗的,一定好听不了。要在一声内有轻有重,像“枣核腔”似的,一口气下来,该轻的地方轻,即使最细的地方也有力量,直到最后才一口气唱了出来。这就要靠控制了。
                  总之,唱要用气,如果演员本身身体不好,没有主气,单谈控制是不成的。这就像自己没有本钱,专靠借债过日子是不成的一样。
                  演唱要根据剧情的需要运用技巧,什么感情需要用什么音都有一定规律;中国的唱也有颤音,但要分什么地方用,不能乱来,也不是自始至终地颤。悲哀、高兴、愤恨用什么声音来表现都是有说法的。
                  我认为把欧洲唱法用到中国来是可以的,只要把它的优点用进来,和我们的融合在一起,让观众感到很新鲜,但又感觉不到是哪儿来的,这就很好。不过,却不可生硬地成套搬进来,而丢弃了我们传统的一套宝贝。
                  ——《谈戏曲演唱》


                  IP属地:安徽10楼2024-05-10 17:31
                  回复
                    袁世海:
                    要保持一条好嗓子,就必须坚持经常地锻炼。“纯铁不炼不成钢”,保护嗓子和锻炼嗓子二者不可偏废。保护嗓子仅仅是使它不出毛病,这还是消极的;锻炼嗓子,使它越唱越好才是积极的。特别是演我这一行的,扮演的人物多是草莽英雄,讲究的是个气度。像鲁智深、李逵这一类的人物,见事就嚷,动不动“打哇呀”。演员在声音上也要表现出他们豪爽、酒脱的性格来。这就要用“横音”,嗓子要放得开。要是只保护不锻炼,久而久之,嗓子窄了,演这些人物哪儿能像呢?对嗓子的看法,不能唯条件论。只要持之以恒地根据自己的条件去踏实地练,一样能练出好嗓子。程砚秋、周信芳同志在演唱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就是最好的例子。我的嗓子本来适合唱老生,萧老见我外型适合唱花脸,才改了行。这不也练出来了?
                    我觉得训练嗓子,练唱是一方面,练念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对架子花脸这行来说,更显得重要。因为唱的时候有板眼可循,当中还有过门,间歇较多,练起来比较方便一些,这是有窍门可找的“活功夫”。可是念白的时候,当中没有间歇,没有一定的规矩可循,所以无法藏拙,是“死功夫”。常说的“千斤话白四两唱”,也就是这个意思。只有踏踏实实地练“死功夫”才能见效。作为练习,我常常念的有三出戏:《战宛城》《阳平关》《长坂坡》。因为这三出戏里都有大段念白,并且都有长引子。我认为多念引子最有好处。因为它介于唱念之间,节奏性最强,最讲究抑扬顿挫,是无伴奏的唱。第一个字算是定调,调门一定就不能随便改,并且末尾还要翻高。比如《战宛城》中曹操的一段虎头引:“勤劳王室建功勋,军机内逞才能;宛城张绣图谋振,怎当吾统兵来征。”念这段引子,脑后音、鼻音、立音都练得着,末了几个字要慢慢翻上去,真是比唱还难。根据我的体会,多念话白、多念引子最能锻炼气口,也的确能出嗓子,可以为唱打基础。过去,不管风里雨里,我每天清早都会到天坛去念完这三出戏的主要话白和《青梅煮酒论英雄》中的三大段。
                    ——《怎样锻炼和保护嗓子》


                    IP属地:安徽11楼2024-05-10 17:31
                    回复
                      张君秋:
                      嗓子除了保护之外,还要会用。首先,要有正确的练声和发声的方法,不论是喊嗓子或是吊嗓子,都要注意不使拙劲,不勉强让嗓子唱实际上唱不上去的调门。
                      有些青年演员,在唱的时候,不是丹田使劲,用气去震动声带,发出声音,而是仅仅喉部用力,去压迫声带。这种勉强“挤”出来的声音,不但不圆,而且声带容易疲劳,不能持久,日久天长,嗓子就会嘶哑。所以,演员先要找到正确的发声方法,然后再唱,否则,开始用不正确的方法发声练唱,成为习惯,再想改变就困难了。
                      刚开始练唱的时候,不要贪高求冲,一味地追求高调门或拔高腔。嗓子的功夫,也是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调门应该是逐步提高,如一开始就只想贪高求冲,一方面使用嗓子会变尖、变左,音色不美,而且嗓子也会由于突然震动发生变化。
                      要坚持吊嗓,使嗓子能经久耐用。但在身体不好、嗓子疲劳的时候,可以不吊或少吊。青年演员在变声期,尤其不能过分使用嗓子。有人说,嗓子哑了,还要硬吊,这样,嗓子才会永远不哑。我个人认为这是不科学的。
                      晚上有戏,唱功繁重,白天就可以不吊或少吊嗓子,晚上没戏,唱功不多,白天就可以多吊一些,这可以灵活掌握,看自己的身体情况、生活习惯而定,不能勉强划一。演唱时,同样也要试着用劲,不要猛然过力。
                      有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再有正确的练声知识,学会用气、行腔、咬字、吐字,这样,嗓子就能承担较重的唱功而不至于中途干哑。所以,演员除了善于保护和使用嗓子之外,还要钻研有关唱功方面的其它技巧,以增强嗓子的表现能力。
                      ——《我怎样保护和使用嗓子》


                      IP属地:安徽12楼2024-05-10 17: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