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吧
关注: 71 贴子: 416

  • 目录:
  • 其他
  • 1
    鲍德里亚“物的意义”产生背景就是消费社会吗? 因为不懂,也来不及看原著了,麻烦大佬解释一下两者。#鲍德里亚#
  • 9
    怀念鲍德里亚。
  • 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真相最终会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只是一套精心设计出的叙事方式,彼此竞争,不断模仿着真相,它们的身上或许都隐藏着真相的某个剖面,引诱我们去相信它们,但是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 请问这是哪本书里的?
  • 6
    社会学专业本科,已考上某985研究生,初读鲍德里亚,惊为天人。古典和现代社会学家不必多说,后现代比较喜欢的罗列一下:理查德爱莫森,马尔库塞,吉登斯,贝克,哈被马斯,福柯,现在又加入新成员鲍德里亚嘻嘻
  • 6
    在现代视角下是身体与欲望的二分。 符号以意识的形态占据了欲望的核心,控制了身体。
  • 0
    (草稿 慢慢加工中) 哈贝马斯-黑格尔 鲍德里亚-马克思 序章 哲学-符号学的转向 海德格尔-萨特-罗兰巴特-德里达 穿插福柯、叶尔姆斯列夫、乔姆斯基 第一幕 物的四重奏 第二幕 交换的叙事 第三幕 符码的社会生产 身体与欲望 符码的经济学结构 结构性失调的系统性生产-新自由主义(里根)经济学的神话叙事 第四幕 符码的最终控制——传播与影像 终章 象征交换之死与人的消亡
  • 0
    读了《存在与虚无》一小部分,感觉真的写得好,全是干货。 这本书译得也好,前后两三代人的工作,很严谨。 存在论于此登峰造极,彻底画上句号。
  • 5
    巴特是谁?从意义上来说是法兰西的大哲学家
  • 1
    感觉 林志明20年前的解读 迄今为止是最好的 同心圆和双螺旋的比喻有趣又深刻。
  • 2
    申请人:赫拉克勒斯6 申请感言:普及哲学思想,扩宽大众眼界,提神个人素养。 立于象牙尖塔之中,走进世俗大众之内。
  • 0
    有感而发,写个小段子娱乐娱乐。 所谓受压迫者意识的觉醒,无非是经过符号学还原为阶级斗争宏大叙事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抽空了旧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取代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亲缘叙事。 作为先验的文法结构,民族主义叙事与阶级斗争叙事可谓旗鼓相当。 前者承袭自光荣的共和传统,后者则代表了古老的平等理想。 自由与平等,这个伴随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古老命题,将继续以右翼和左翼的形式纠缠下去。
  • 2
    写得挺好的,唯一感觉有点不足的地方还是交换体系的叙述不是很完善。 鲍德里亚的交换体系叙述得还是有点简陋的,在此书中他是求助于莫斯的礼物交换——象征系统,和其拍卖的现代拟像。 然而这种社会交换的叙事还是在主流的社会交换之外的,其对现实的文化符号交换与经济功能交换产生的联结作用的效果仍有待估量。
  • 4
    乌克兰其实这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地缘政治压倒了 现代民族主义叙事。 一个在历史上只是被统治的国家是无法建立起民族认同的,其必将被更为灿烂的文化所同化。
  • 8
    在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上,剥削是劳动商品化的前提下收入分配不均衡的表现形式。 异化是指商品社会(劳动)化,这两方面相互纠缠,始终没有办法界定清楚时序上的因果关系。 而鲍德里亚认为,剥削与异化是物体系的一体两面,物兼具商品性和符号性,商品性表现为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剥削,符号性表现为差异化的社会符号生产。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对剥削与异化进行了内容上的区分,而鲍德里亚则认为更应该在政治经济学——人类社会学
  • 0
    无论如何,卡夫卡总是现代写作不可避免的一个标志。对卡夫卡的阅读从高中课本的变形记开始,那时只觉课本(标准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云里雾里,难以理解。 卡夫卡的形象直到接触了波德莱尔、本雅明、柏格森、尼采、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等之后才逐渐充实了起来。 总想做个总结,就先分几个角度开个篇 文体——波德莱尔的魔幻现代寓言 视角——生命哲学观下的姿势美学 背景——资本主义社会与家庭等级伦理 个人——存在主义式的脱节与
  • 0
    感觉是个不错的题目
  • 2
    吧主跑路了
  • 5
    看了几本鲍德里亚的书,总算理清了一下思路。 鲍德里亚应该算是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想上贡献最大的一个门徒了。 他最大的贡献是理顺了物的概念,扫清了马克思的功用之物所蕴含的19-20世纪主体神话的遗留。 物的客观范畴奠定了其功能性的使用价值,在经济学意义上以舒适性或便利性而非以所谓本质性(马克思语)担保了交换价值,再则是作为礼物,以象征性构建社会联系、动态性的物(言说中的物),最后是静态化、以符码形式构建差异化的物
  • 0
    感觉鲍翁最可惜的地方,是没用他的符号学体系建立起新的美学批判体系。 要是有一本类似《美的历程》的小册子就好了。
  • 6
    首先是哲学范畴内物的四重性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物必须是在体系之中才有相关的意义。 马克思已经描述了政治经济学范畴内的物的组织分配形式。 鲍德里亚继之补充了人类社会学范畴内物的符码编排规则。 所谓的符码编排规则,其服从的是内在的社会区分逻辑。
  • 0
    经核实吧主狄奥菲洛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鲍德里亚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0
    好冷清呀
  • 2
    论文一种
  • 6
    【内容提要】鲍德里亚的后期技术哲学思想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它从中期的媒体技术理论,逐步发展到后期的悲观的物的“命定策略”的技术决定论思想。90年代后期,在“命定策略”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完美的罪行”的技术哲学观。在当今科技时代,我们既要看到鲍德里亚技术决定论合理的一面,即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其技术哲学思想的片面性和极端性,从而来正确处理现代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 【英文摘要】bau
  • 8
    这破文有什么用 我不知道
    舞于风中 12-29
  • 6
    张一兵的东西 见仁见智吧
    舞于风中 12-24
  • 7
    内容提要:自然与行为科学对历史与社会科学显示出日益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哈贝马斯从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出发,认为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被扭曲,需要努力澄清理解这些科学的核心要义及辩护的重要性。因此他通过分析知识与人类旨趣之间的关联,试图重构现代实证主义的史前史,并形成五个基本观点,即先验主体的成就在人类这一物种的自然历史中就有其基础;知识起着工具性作用,并超越单纯的自我保护;知识—构
    舞于风中 12-23
  • 5
     一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哲学研究生崖中,他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存在主义及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在他的后半生,主要侧重于探讨“批判的社会理论”。这个理论的阐述体现在《爱欲和文明》(1956),《单向度的人》(1964)、《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1968),《论解放》(1969)、《否定》等一系著述中,其中,“文化工业论”即是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霍
    舞于风中 12-23
  • 11
    鲍德里亚:交流的迷狂 中文译者:白轻(泼先生丛刊执行编辑) 本文选自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交流的迷狂》(The Ecstasy of Communication)一书,译文另参考了《反美学》中的英译版本及相应中译本(李家沂,《通讯狂欢》,载《中外文学》24-7(1995),283期,第31~41页)。文中灰色自体为注释。封面图片为热内·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的画作《情人》(1928)。 一切开始于物(object,客体/对象),但物的体系已不复存在。对物的批判是基于浸透着
    舞于风中 12-22
  • 4
    翻美学偶尔想考察一下鲍的美学观点 实际上跟bataille区别不大?
    蕾丝e 2-15
  • 0
    其为fatal strategies
    cj122623 1-17
  • 0
    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鲍德里亚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