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7,461贴子:87,785,479

手机手动将《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打录上,愿意看的请进细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说也是没多少人看的吧,那么也作为总是半途而废的吾的勉励和重习吧。
为毛用手机打呢,一是可以确定吾不是复制粘贴,而且手机打得也很慢,体现出吾的诚心。
快速阅读是吾的毛病,也可以好好改正。
发这贴就想到了单机版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直至发完的这些天也不在去水了,有人就在此贴说说话罢。
与君共勉。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1楼2012-03-20 22:14回复
    《大学》
    大学章句序
    [原典]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2楼2012-03-20 22:17
    回复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皇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4楼2012-03-20 22:20
      回复
        [译文]《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从创造人类开始,上天莫不赋予每个人以仁、义、礼、智的本性。然而每个人的天资和智慧存在着差别,加之人与人在邪情私欲上有差别(有的人邪情私欲强一些,有的人相对弱一些),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了解并保全上天在造人之初所赋予人的善良个理性的本性。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5楼2012-03-20 22:24
        回复
          一旦有聪明睿智且能保全其本性的人出现在民众中间,则上天一定会让他做万民的领袖,让他治理和教化民众,以恢复人类被创造之初所具有的善良和理性的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所以承受天命而为万众领袖和楷模的缘由,也是那些教化民众的官职之所以设立的原因。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6楼2012-03-20 22:27
          回复
            [原典]三代之隆,其法寝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十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10楼2012-03-20 22:34
            回复
              [译文]在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期,各种教育制度和教学设施都很完备,从王宫、京都到乡间,到处都有学校。八岁大的孩子,上自王公大臣的公子,下到平民百姓的子弟,都会进入小学学习。小学主要教孩子们待人接物的礼节、算术、礼乐等文化知识,以及骑射等技艺。等孩子们长到十五岁的时候,从可继承帝位的太子和国君的其他儿子以及王侯、大臣、官员的正妻所生的儿子,到平民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可以进入大学。大学的教学内容服务于国家的政治,以使受教者穷理、正心、修己、掌握治人之道为目的。当时的学校教育,在大学、小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划分得非常清楚。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11楼2012-03-20 22:41
              回复
                谢谢各位了,前面一点部分主要讲一些历史知识,而不是理,不是大学就是说这些的,耐心看吧,需要铺垫的。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12楼2012-03-20 22:42
                回复
                  [原典]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蘖(打不出用这个字代)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娩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13楼2012-03-20 22:51
                  回复
                    有些字诺基亚手机打不出,用形尽字打出了,不用较真,不影响原意。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14楼2012-03-20 22:52
                    回复
                      [译文]学校设立的范围如此广泛,教育方法的顺序和内容如此详细明了,而教学的内容,又都以人君自己的经验、心得为根本,并不追求民众日常伦理知识之外的东西,因此,当时的人没有不去学习的。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不了解人的本性的,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的,这样,每个人都会恪尽职守。这就是古代的兴盛时期,政治修明于上、民风淳朴于下,而后世赶不上的原因所在。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16楼2012-03-20 22:57
                      回复
                        看来这样发下去我不累死也要酸死。继续!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17楼2012-03-20 22:59
                        回复
                          [原典]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18楼2012-03-20 23:06
                          回复
                            [译文]等到周朝衰败之后,君王不再贤明,上述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也不再推行,教化随世事的变迁而改变,民风民俗也逐渐败坏了。当时即使出现了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得不到君师(领袖)的地位来推行他们的政教学说,于是孔子只好通过私人办学的方法来推行先王之法。他广招弟子,把先王之道传授给他们,再由弟子传授给后人。像《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等篇,都是小学的教学内容。而这一篇《大学》,则是在小学教育完成的基础上,向人们传授大学教学方法的,是儒家学说的纲领和基础。《大学》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规模也很庞大,涉及的内容非常详细而有条理。孔子的三千多名弟子都听过孔子的讲解,但只有曾子理解了其中蕴含的真义,于是就将它撰写成书,传于后世。孟子去世后,大学的教学传统消失了。虽然《大学》这部书还在,但明白其真义的人太少了。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19楼2012-03-20 23:15
                            回复
                              [原典]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巫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出乎其闲。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沉固,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21楼2012-03-20 23: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