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吧 关注:36,073贴子:506,586

杂感(外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嘛,貌似又是很久没有发主题贴的样子啊.
《庄子》,外篇十五篇,较之内七篇的含蓄诙谐,多了一份尖锐直露,然而在外篇中的动人之语,精彩之论,高超之见,仍旧是美不胜收,引人入胜..........
先从外篇的第一篇《骈拇》开始讲起好了..........
《骈拇》的一开头是一段非常整齐的文字的样子呐............
“骈拇枝指...........”,多生的手指,并生的脚趾,然而这却也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存在的. 那么,顺其自然就可,没有什么必要把多生的手指特意削去,把并生的脚趾勉强分开. 如果因为多数人的只有五指,脚趾分开,就硬是要多生的手指削去,并生的脚趾分开,就是损害到了事物的本性了.
就像在同样的一个世界中,有人聪明,有人愚笨,有人仁慈,有人残忍,再正常不过了. 若是要求所有人都一样聪明,一样仁慈,这反而是一种病态了,而且或许是一种比愚笨和残忍更为危险的病态...........
那么,一切的一切都是合乎道的,自然而然的发展的,那那些非道,反道,非自然,反自然的存在又是什么呐,又是怎么会存在的呐?如果说,道和非道,反道同时存在,那不就成了二元论了吗?那么,是否有另一种思路去思考这个问题呐?或许是有的吧,道本身会转化为自己的反面. 道的本身包含着自身的对立面. 道和自己的反面,包含、克服、化解、吸收..........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然而究竟是凫的腿短了呐?还是鹤的腿长了呐?其实凫和鹤的腿都是自然而然生长的,没有短,也没有长......世间万物各不相同,顺其自然即可,没有必要去给自然生长的事物制定什么标准............
人为制定的标准,不合事物的本性,或许反而会多事多忧. 就像一国的君主若是制定了不合人的本性的种种标准,又怎么会国泰民安? 宁可简易行事,也千万不要让天下嚣嚣.
之后的一段中有这样的文字“小人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 价值,这人为制定的概念,本身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可是到了最后却是人为了价值这个概念而服务,忘记了生命的本真,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人类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而制造出了种种观念,理论,知识,技术.......是必要的呐?有没有在制造麻烦呐?谁有真正明白呐?但是既然被人类制造出来了,或许就的确有制造的必要和理由. 然而,本应被人类所使用的事物,反而人类被那些事物所役使,那么人类由应该如何呐?
“适人之始而不自适其适”,这种现象什么时候没有呢,在当今,尤其数不胜数..........
每个人都活着,但有些人,作为自己而活着,有些人,为了其它事物而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如何活着,这是我们用自己的一生去演绎的答案...........


IP属地:上海1楼2012-07-10 09:52回复
    期待下次更新,,明显只有一篇


    3楼2012-07-10 09:55
    收起回复
      有很多观点认为外杂篇为庄子弟子所做,意在阐述内篇。所以地位没有内篇高一些


      IP属地:浙江4楼2012-07-10 11:18
      收起回复
        留言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2-07-13 20:53
        收起回复
          收藏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2-07-13 21:56
          收起回复
            嘛,更新........
            后面一篇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宥》呐. 在宥,一个字解释为存在,另一个字解释为宽恕. 且就先不论这标题是什么意思,总觉得这一章似乎没有了内七篇中的那种独树一帜的汪洋恣肆,那种齐万物的豪气........论治国,却没有了《人间世》、《大宗师》中的那种对治国之道的论述的精彩犀利.
            嘛,不过还是先看看其中的内容好了.
            “昔尧之治天下也.......桀之治天下也........”,尧可是自古以来被人称颂的明君,而桀的话呐,则是人尽皆知的昏君呐. 一个治国时,国泰民安,一个治国时,国乱民反,很鲜明的对比呐. 可是在这里却将这有着如此鲜明的对比的两个人同时提起.
            尧是后人眼中的贤明的君主啊,歌颂之词数不胜数,然而过多的歌颂就容易成为溢美之词,丽词华句,何其美哉. 但是这样的话,就会使人们对于君主的期望过高,一旦有所不美,难免会大失人心.
            嘛,君主、贵族、官兵、百姓,都有自己的位置,应该各安其位,不必互相攻击,也不必互相称颂.
            百姓欣然,而“是不恬也”,不是说不要快乐,而是过度追求欢乐,歌舞升平,对人而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过度,任何事情一旦过度,哪怕是再好的事情,也或许就会变得不好呐,淡然悲喜,顺其自然,或许才是最好的吧.
            淡然,只是淡然而已,一旦刻意的要淡然,那就还不如不要淡然...
            看后文,有那么一句话是“甚矣,天下之惑也”.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个人有个人的见解,舌灿莲花....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或许更应该冷静的保持自己,不被种种概念所役使,按着概念作秀. 像“孝”本身的确是件好事吧,但在二十四孝中不无过度失当的故事.......
            “莫若无为”,无为这两个字不论是在《庄子》还是在《道德经》中出现的频率都不低呐.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极高明的治国之术,而庄子的无为嘛,更多的或许还是个人的一种精神上的逍遥吧.
            之后的老聃的那番言语,实在是已经看不太到内七篇那种灵动洒脱的影子了呐,显得过于执着了,甚至有些啰唆了,说得太多太透,反而不如内篇的文章了. 一上来讲的是当时的苛政,然后就是一个显得很无奈的转身,转到了玄虚养生,甚至是神话上去了. 太无奈了,这种无奈的言语中或许有控诉. 世道恶劣,所以干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乱世中的一种自救吧.......
            “有问而应之”问题的提出或许早就已经包含着问题的答案了. 以问求答,以问做答..........
            “贱而不可不任者”这三段在下觉得还是放在四书五经中更为合适些,总之这里就不做论述了. 嘛,这只是在下的看法罢了.....


            IP属地:上海8楼2012-07-16 10:15
            回复
              ........更新的话,应该是明天.
              暑假作业都有那么多,还给不给人活呐...........


              IP属地:上海9楼2012-07-19 09:10
              回复
                ........打好的被吞了,再等几十分钟,我再打一遍去.


                IP属地:上海10楼2012-07-24 10:11
                回复
                  天地,首句的头两个字,并不怎麽令人费解.
                  一上来就是“天”呐、“道”呐,这样的字眼,似乎让人感觉一个字就能决定一切,无所不能. 嘛,如果在下没有记错的话,老子说的应该是勉强称为道,然而这个道字呐,被后人解析之,夸张之,神化之,似乎涵盖了一切的一切的样子呐........这个字不一定要是道,也可以是德、义、仁、爱、甚至是礼.......
                  膜拜一个字,为了一个字如何如何,看上去实在是有些可笑了呐....语言文字从某种角度而言,升华了人们的精神追求,然而从另一种角度而言,人们可能相信语言文字胜过于相信实际生活,被人们自己所制造的语言文字所役使.........


                  IP属地:上海11楼2012-07-24 10:17
                  回复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意思,在齐物论中早已洋洋洒洒的论述过了呐,无论生或者死都是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再存在也是存在的一种形式,这样的说法蕴含着的是齐物论独有的那种豪气.........


                    IP属地:上海12楼2012-07-24 10:20
                    回复
                      前文中一堆抽象名词,而后文中的金石与声音的说法就有些意思了呐. 金石相击,铮铮然,没有人敲打的话,自然也就听不到金石那种清澈而明亮的声音了呐. 敲打对金石而言是起到了一个驱动的作用,而道对万物所起到的作用肯定不是那么简单. 道对于万物而言肯定是起到某种作用的,而究竟是什么作用的话,或许这就不是文字所能够表述的了呐......


                      IP属地:上海13楼2012-07-24 10:27
                      回复
                        之后就是黄帝游于赤水的故事了呐,机智敏捷,不如抽象模糊. 这象罔是本初,是纯真.........对于庄老而言逻辑推演,数学运算,实验,辩论还不如那一份抽象模糊,因为世界的存在本身,就是抽象模糊,大而化之的. 这样的思想,着实有趣,这样的思路,实在是精彩绝伦.......


                        IP属地:上海14楼2012-07-24 10:30
                        回复
                          “尧治天下”,在这一段文字中,子高论述了从前的好处. 似乎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哪朝哪代,也不论是哪个文人墨客或者是思想家,几乎有很大一部分人都相信从前要比现在要好,还好得多........但是在后人眼中的从前,又何尝不是前人所生活着的现在呐,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无奈,无论是那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无奈与悲苦,快乐和幸福. 从前的朴素简单自有它的好处,治国理政越来越精细,百姓也越来越不满,这种趋势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庄老所看出. 然而他们的解决方式只是回归远古,回归简单,这是一种无奈的必然.


                          IP属地:上海15楼2012-07-24 10:35
                          回复
                            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在现在来看怎么也不可能是褒义吧,但是在庄子的外篇中这就是褒义. 这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守,与世俗同行,却坚守精神上的纯朴素洁.........


                            IP属地:上海16楼2012-07-24 10:37
                            回复
                              “失性”,所谓的成功又何尝不是一种带着枷锁的舞蹈. 或许是某种意义上的作茧自缚. 人成为人自身的对立面,如何真正的活着,那就成了我们要用一生去演绎的答案.....


                              IP属地:上海17楼2012-07-24 10: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