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吧 关注:14,567贴子:285,737

永远的热点——雨花台之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起太平天国,雨花台之战始终是个热点。别的不说,光是本吧就有三个精品:雨花台之战的问题出在哪儿?雨花台四十四天大战太平军战术检讨;雨花台之战的问题究竟在哪儿?为什么30万大军里应外合就是灭不了区区两万湘军?
在这些精品里,雨花台之战的人为因素基本上已经被探讨完毕了,所以在此只谈雨花台之战的非人为因素。


IP属地:上海1楼2018-03-31 02:41回复
    首先,上地图



    IP属地:上海2楼2018-03-31 02:50
    收起回复
      按照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的说法:“曾国荃陆师18营共9000人的兵力,加上少数亲兵,屯扎天京南面雨花台一隅,彭玉麟统帅水师18营协助, 兵力约9000人,8 营深入天京护城河口,卫护粮道,保证水路交通接济,同时,曾贞干10营5000人兵力驻守三汊河 、江东桥一带,傍水筑垒,“以保西路之粮道。”①这样,曾国荃凭借与安庆曾国藩大 营联系畅通无阻的后备优势,开始了围攻天京的军事行动。”也就是说,雨花台大战开始前,湘军已经利用水师优势自三汊、上新河至雨花台水陆联营,占据了地利。而且与后方的安庆大本营保持着畅通无阻的联系。


      IP属地:上海3楼2018-03-31 03:04
      收起回复
        战争中,占据地利的一方具有巨大的优势。孙子说,五则攻之。太平天国在水师不济的情况下,单靠陆军想把湘军赶下长江去已经是不可能的。某些人说雨花台之战中,湘军水师只起到了保护粮道的作用,这根本是没有历史常识的说法。
        在攻打雨花台的同时,太平军对金柱关也发起了进攻,结果“湘军陆师倚水为险,苦守苦战,幸得水师各船结阵迎战,炮火猛烈,挡住太平军攻势。”(出自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太平天国战争全史还说:“与雨花台战役的防御性不同,湖军在金柱关的行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可以凭借水陆优势,相机发动进攻。”“11月9日,杨载福、彭玉麟统帅湘军,水陆大举迸犯。 战前,湘军各部迅速进入战略位置,在花山与太平军相遇,湘军水陆会攻,前后包抄,挫败太平军前锋。太平军且战且走,在上驷渡陷入重围。湘军折桥沉舟,合力围击,太平军兵力折损近万,半死湘军刃下,半溺死江中。龙山桥、上驷渡一役,湘军给太平军以沉重打击,曾国荃获悉战捷,兴奋巳极,声称:不特金桂关、芜湖稳固无虞,即金陵大营后路亦安如泰山矣。此役在金柱关战场具有转折意义,太平军经此溃败,战斗力锐减, 军心惶惑,在金柱关一线完全陷入困境,无力再举。 湘军愈战愈嚣,借新胜之威,向太平军发起最后歼击。”“湘军节节胜利,一无所遏,20日,水陆合进,陆师破袭太平军营垒,水师进湖助剿,太平军东坝抬来之船尽为湘军掳获,存留无几。护王陈坤书引军败走。自是,“芜湖、金柱关六十里贼踪道绝”。湘军在金柱关战场获得彻底胜利。”“11月20日,曾国藩获悉金柱关水陆大胜军情后, 致函曾国荃,预计战局发展:从此太平、官圩、小丹阳之贼当难站脚,忠逆、侍逆之粮路柴路必已掣动,忠、侍若不解围以去,则必分兵回救太平一带。不几日,李秀成果然撤围雨花台,停止大规模的破围战略。


        IP属地:上海4楼2018-03-31 03:32
        收起回复
          由此可见,湘军水师在金柱关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太平军在湘军水陆攻击下失败,导致雨花台之战都被迫停止。某些人拿着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上说“完全可以攻占三汊河,阻截长江水师进入天京护城河的入口”说事,却全然不顾三汊河紧贴长江,类似金柱关。相比雨花台,太平军主攻三汊河就会像在金柱关那样遭到湘军水陆火力的立体打击,不仅攻不下三汊河,还有可能被湘军水陆并进,大举反击。
          在无法切断湘军后路的前提下,太平军进攻雨花台实际上就成了一场消耗战。


          IP属地:上海5楼2018-03-31 03:48
          收起回复
            其次,某些人拿着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中曾国荃自称:“敌之火器精利于我者,百倍之多,又无日不以开花大炮子打垒内,洋枪多至二万杆。”说事,说什么太平军的武器具有绝对优势。
            其实关于太平军的武器,本吧的精品帖子:关于太平天国后期清军和太平军的洋枪洋炮装备情况。里已经分析得很详细了。“1862年1月时太平军投入上海战场的兵力号称20万,据当时西人估计约50000-80000人,如按“2500作10000”的太平军惯例,则50000人的数量是较为准确的。这支部队中包括忠王原有部属、经过整训的降众、西征所
            吸收的兵员和原属翼王石达开的吉庆元、朱衣点部“扶朝天军”,而且装备了“数千支”包括滑膛枪和线膛枪的洋枪和一些洋炮,有一定战斗力。 5万人, 洋枪数千支, 但其中还有很大部分是老式的滑膛枪,这个线膛枪的比例是比较低
            的。”“据1862年一个曾为太平军工作的外国人说,苏州十二三万太平军,有三万支洋枪。而卫队2000人则全装备来复枪(说明那三万只有很多不是线膛)。”“太平军的开花炮,不但数量不如,而且质量也不如,关键是没有重炮,所以攻坚能力远不如清军。”‘’可能有少数被太平军缴获或者被卖给太平军。如果是缴获的估计也没多大作用(枪支寿命估计到头了,而且缺乏保养)”“武器也五花八门,而且还老旧、前膛者居多,太平军大量装备洋枪,只是神话太平军火器装备率确实高,但大都是老式火器,火绳枪、抬牙子枪居多,真正的先进步枪没有多少。”
            总结起来,太平军虽然在江浙上海缴获和购买了大量洋枪和部分炮火,但枪多炮少,且枪支型号庞杂,质量低劣参差太平军的洋枪洋炮既有走私的,也有缴获的,是地地道道的“万国牌”,1860年访问天京的英国吴士礼船长曾检查过太平军装备的一些洋枪,认为质量很不稳定,有些“给使用者制造的危险要比给敌人的更大”。使用的弹药多为土造,“有硝无磺”扣。如《复生录》等都指出,太平军的火药“磺少力缓”,即硫磺比例低,发射推力不足,这样的火药发射弹丸,射程、穿透力都要大打折扣,早期就曾出现扫北军大将吉文元和敌将比枪法,两人同时开火,敌人弹丸却先击中吉文元。
            反观湘军洋枪虽少但都是制式装备,洋炮充足且质量高,战役期间又从水路补充了许多火炮和弹药,高下自判。


            IP属地:上海6楼2018-03-31 04:08
            收起回复
              在武器并无优势的前提下,太平军基本上沿用了以前的攻坚方法。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上说:“太平军负板蛇行而进,直薄湘军营壕, 开花大炮猛攻不止,束草填壕,岌岌欲上。湘军负隅抵抗,太平军拽尸复进,抵死不退。”懂得在火力掩护下,用蛇行方式规避湘军火力。还敢拽尸复进!
              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上说:“太平军用明地道、暗地道猛攻嘉字、吉后等营。”“用箱筐实土于中,拍砌墙边,明防炮子于 上,暗凿地道于下”,准备穴地轰毁敌垒。”明暗两地道,是太平军在攻克庐州击毙江忠源的战斗中首先发明的双层地道爆破城墙法。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上说:“东路太平军环逼敌营,严阵不懈,达7日之久”“适逢江北及上游援军3000多人(杨心纯、王可升、喻荣升三路)到达雨花台,入壕助守,兵力顿增,湘军得免危局”。
              第一次攻坚失利后,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上说:“太平军用火药轰塌湘军营墙两处,在硝烟中突进,乘势抢攻,炮箭齐置,两路猛扑,纷纷冲人缺口。 湘军早已有备,扼守内壕墙,按兵不动,俟烟开土落,立即从营中冲出,拼力抢堵拦击。 两军短兵交锋后,湘军终于守住缺口,墙外太平平更番猛扑,始终无法再次突人。湘军又一次渡过危机,阻止了太平军的锋锐攻势。 而太平军集中兵力, 正面与湘军硬拼实力,兵士暴露于敌军炮火之下,伤亡重大。”
              在第二次攻坚失利后,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上说:“在千方百计破坏太平军暗地道的同时,湘军寻找机会主动出击。”在长期的消耗之后,太平军的地道被破坏殆尽,再打下去只能是徒增伤亡。


              IP属地:上海7楼2018-03-31 04:29
              收起回复
                有一种说法是雨花台之战中太平军比前期战斗力低下,不敢肉搏,导致无法攻坚成功。但是如果仔细查看太平军攻打长沙等地的战役,就可以发现,前期强悍的太平军在几次炸开长沙城墙的前提下,照样被城内的清军怼了回来。即使是在攻克南京的战役中,太平军第一次攻城,虽然攻入城内,杀死了陆建瀛,但还是被清军赶了出来。至于被称为精锐之师的北伐军在怀庆城下也是数次强攻无果。可见战斗力强和攻坚必胜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
                湘军能够在消耗战中挺到最后,强大的后勤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上说:“10月4日,战事正当激烈,军情万分紧迫,曾国荃一下子“赏银一千两”。”这个桥段,和当年,张国梁突破重围,给清军送去战略物资——鸦片,导致清军坚守成功的故事如出一辙。


                IP属地:上海8楼2018-03-31 04:39
                收起回复
                  某些人吹嘘湘军集中攻皖,高屋建瓴,所以后来镇压太平天国势如破竹。根本就是不顾史实。曾国荃在雨花台大战后花了两年才攻下了天京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在同一时段内,淮军,左系湘军在英法侵略者的帮助下,占领了浙江大部和苏南。直到天京周边的太平军据点都被攻破后,天京才被攻破。这就是所谓的高屋建瓴,势如破竹。雨花台之战,虽然太平军攻坚没有成功,但给以曾国荃的部队以沉重打击,败得并不难看。反倒是后来的进北攻南战役中,太平军损失了大量主力,导致之后,全面处于被动状态。


                  IP属地:上海9楼2018-03-31 04:55
                  收起回复
                    “曾国藩的湘军始终都不敢远离它的水师,不敢远离它的补给基地,为什么?离不开水师船上的大炮、粮食,当时只有船才是最好的远载工具,只有船才能最便利地运载大炮。李续宾率六千精锐远离基地、水道、水师深入太平军腹地之后,就遭到陈、李大军的围歼,李续宾连胜之后忘乎所以,忘记了湘军之所以能攻克武汉、九江就是因为它依赖水师。”
                    湘军吹嘘的“结硬寨,打呆仗”本身就是湘军战斗力低下的表现,这个命门早就被很多网友看出来了。曾国藩自己也承认:“贼称曾某之兵,守则有余,战则不足,此实忠酋确有所见之言,既群贼亦确有所见。”
                    对照“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保存有生力量,不争一城一地”的军事原则,太平军在长江边上对湘军进行攻坚并不明智。


                    IP属地:上海10楼2018-03-31 05:04
                    收起回复

                      出自罗尔纲的《太平天国新军的运动战》(旧名《捻军的运动战》,在《困学丛书/困学集》中有收录)


                      IP属地:上海11楼2018-03-31 05:11
                      收起回复
                        战争本来就是两个系统之间的博弈,谁的容错率低,谁就容易取胜。
                        而决定容错率的最关键因素是物质,讨论战争不谈物质基础,空谈上层建筑,得出的结论只能滑向英雄史观。也就是某某聪明,某某愚蠢等等。比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把曹操玩的头头转。
                        但是从唯物史观来讲,上来就报出自己数值的小白和“多智近妖”本质都是娱乐大众的段子。真正的战斗中,要讲知己知彼,知己方面就包括烦琐的后勤,知彼方面需要通过侦查、试探等多种手段来拨开战争迷雾。
                        可是某些人在探讨战争时,以为当事人和自己一样都有上帝视角,所以对当事人的行为指手画脚。
                        以雨花台之战为例,太平军在雨花台的同时也采取了抄袭金柱关后路的办法,结果被湘军水陆并进打败。可是某些人一方面视而不见,说太平军不懂得抄袭后路。一方面又说增加兵力就能取胜。在敌人优势的水陆火力面前,单单靠堆人头这种操作,分分钟被教做人。大清在八里桥就被教过了。
                        雨花台之战前期,太平军分兵攻打三汊河,结果失利,这其实就是一种侦查和试探。在敌人优势的水陆火力面前,太平军选择集中兵力攻打雨花台比集中兵力攻打三汊河明显是有利的选择。金柱关之战就是最好的明证。
                        雨花台之战中,太平军缺乏攻坚的手段,只能采取挖地道爆破的办法。可某些人非咬死太平军火力强大,要是太平军能有常胜军的火力,把湘军营垒轰塌个十几丈,还要挖地道干嘛?
                        雨花台之战中,太平军曾经用地道炸开过湘军营垒,但是在湘军强大的火力面前,伤亡巨大(出自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结果某些人非说是太平军不敢肉搏,没有坚定的战斗意志。那志愿军攻不下砥平里是不是也不敢肉搏?
                        雨花台之战中,湘军是有湖广、江西、安徽等数省的后勤支援,而太平军只有浙江和苏南等地的后勤支援。
                        综上所述,雨花台之战在物质基础上就是湘军相对优势的战斗,太平军不能攻坚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物质基础,而不是上层建筑。因为李秀成再不行,能让湘军多出水陆联防来?太平军再不行,能让湘军多出源源不断地武器和后勤供应来?


                        IP属地:上海26楼2018-03-31 19:13
                        回复
                          某些人把曾国荃的湘军说的战斗力很强大,但是正如曾国藩自己承认的那样:“贼称曾某之兵,守则有余,战则不足,此实忠酋确有所见之言,既群贼亦确有所见。”
                          曾国藩在雨花台之战后,就一直在给曾国荃增兵。到1863年7月鲍超抵达后,围城的湘军已经接近5万。之前湘军水师杨岳斌部已在6月30日攻陷了天京城北、大江之上最重要的屏障九洑洲,切断了天京的水路。从此城内军需日渐枯竭。
                          在外围,在“常胜军”的帮助下,装备有洋枪洋炮的李鸿章部淮军开始扫荡苏南,而左宗棠部湘军则在浙江处处得手,苏州、无锡、丹阳、杭州、常州、嘉兴等名城在1863年底至1864年初相继陷落。
                          在李秀成只身进入天京城指挥城防后,李世贤率领江南太平军主力进军江西就粮,只留黄文金等部在湖州、广德固守,无力呼应天京。江北,太平军陈得才、马融和等部加上依附的捻军,也号称二十万众,自汉中南下回救天京,却被几路清军阻击在鄂豫皖交界处无法前进。
                          当时,太平军守城兵力号称万余人,但能战者不过三四千。
                          有些人说天京比雨花台难打,这是不顾史实的说法。当初太平军攻打南京时,守城的清军约2万人(出自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但是太平军3月7日到达南京城外,到19日破城,20控制了满城在内的南京全城。
                          南京城垣兼顾,号称“四十二里半”。守军如果人少,防守城墙时就会显得兵力单薄;如果攻城方能够集中兵力,避实击虚,是容易在绵长的城墙上找到突破口的。太平军攻打南京时其实就是采用了这种的战术。

                          上图中,太平军通过北、西、南三个方向集中兵力,一举突破了南京城防。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上说:清军因为增援仪凤门,导致聚宝门和水、旱西门的防御力量薄弱,结果被太平军登城,打开城门,大军入城。


                          IP属地:上海35楼2018-04-01 17:57
                          收起回复
                            军事上有个原则叫做“守险不守陴”,守卫险要之处可以充分利用地利,兵力也可以节约,并能及时支援。所以同样是两万人,防守南京城和防守雨花台的难度是不一样的。
                            1863年12月15日,湘军第一次攻击天京城垣,以穴地攻城爆破法,轰塌城北神策门附近城墙十余丈,湘军选锋奋勇登城,被太平军击退,死伤惨重。
                            1864年3月3日,湘军进屯神策、金川两门外,至此天京城十三座城门全部被困,天京城完全合围。使得本就粮食紧张的天京城内陷入困境,洪秀全下令全城吃“甜露”即野草充饥。
                            湘军日夜在东、北两面开挖地道,力图多点开花,炸毁城垣。其中金川门一带刘连捷部挖了三条,神策门以北张诗日部挖了两条,神策门正对面朱南桂部挖了六条之多。太平军守城诸将多为久经沙场的宿将,经验十分丰富,他们采用瓮听、修筑月城、对挖地道等方法,大部分地道都被这些方法破坏。
                            1864年6月28日,神策门一条地道引爆,未伤城垣;7月16日,神策门附近另一条地道将城垣轰开一道豁口,但冲入豁口的清军敢死队被守军抛洒火药,全部烧死。湘军连日猛攻不能得手,兵士死伤枕籍,名将陈万胜、王绍义、郭鹏程、熊祖锡、熊祖泗、张志斌、周易才、周怡胜等均阵亡。
                            然而7月3日地保城的陷落让局势更加恶化。由于地保城地势高于对面南京城垣,清军在地保城上架炮昼夜轰击城内,迫使守军无法在城墙上立足,也因此难以对付逼近城根挖掘地道的清军。
                            1864年7月19日,太平门外龙脖子地道中炸药被引爆,湘军一拥而入,太平军虽奋勇迎战,但已是强弩之末,战至傍晚,各城门都被湘军占领,城外中关也陷落,李秀成率领数千人拥护幼天王,仍从湘军轰塌的龙脖子城墙豁口化装突围。
                            太平军方面,城中兵力不多,连居民、眷属不过3万,战兵最后更只有三四千,在吃“甜露”的情形下苦撑良久。太平军自己在城内婴城种麦,“青黄十余里”,部分解决了粮食问题。城中虽然兵力单薄,但名将荟萃,主帅李秀成众望所归,能凝聚守军士气,麾下吴如孝、吉庆元、黄金爱等都是方面之才,人自为战,清军一时难以奈何。
                            综上所述,某些人攻击太平天国到后期腐烂不堪。但是天京保卫战恰恰表现出了太平军在绝境下团结一致死战到底的顽强意志,这种顽强意志是我们民族在无数个历史危急关头都曾经出现过的。
                            反观湘军,在全面优势的情况下,花了漫长的时间才攻破天京,还放跑了太平军主力,这样的战斗力也值得吹嘘?


                            IP属地:上海36楼2018-04-01 18:17
                            收起回复

                              以上,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里关于雨花台之战中后勤的内容,有些人死咬着太平天国战争全史里的某个分析就当成史实,非说太平军后勤没问题,真是睁着眼说瞎话!
                              有些人一方面说自己只看权威学者的作品,一方面把袁腾飞、梅毅等人作品当正史,真是让人无话可说!


                              IP属地:上海41楼2018-04-04 2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