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明镜吧 关注:299贴子:6,705
  • 0回复贴,共1

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以及战国七雄的崛起之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战国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根本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因素;一是战争所带来的压力。
社会生产力的因素:春秋晚期以来生铁冶炼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使农业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铁器和牛耕被普遍使用于农业,以前大量未能开垦的荒地得到开发利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同旧有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并迫使其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生产力的要求。
战争所带来的压力: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必然会被首先便用于军事领域。而军事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引起新一轮的军备竞争和新一轮的兼并成争。面对新的竞争形势,各国统治者都感到有必要进行场富国强兵的社会变革,以提高本国在新一轮兼并战争中的竞争能力。战国时期列国普遍的社会改革运动正是在这双重因素的推动下相继开始的。
最早进行变法改革的是魏国。魏国自魏文侯即位后(前445年),就任用李锂变法。继魏国之后,又有赵烈侯任用公仲连变法(前40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前398年)、齐威王任用邹忌变法(前358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前351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前359——前350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前307年),燕昭王任用乐毅改革(前310年)等等。列国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其着眼点虽在富国强兵,但实质上引起的变化却是全方位,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诸领域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新兴的封建社会形态在这种变革中萌生并最终确定了下来。
变法改革开启和加快了新时代的到来,凡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国家实力就必然强大,其武功也必然卓著。战国七强中,魏国变法改革最早也最先取得国言兵强、拓疆开地的效果,秦国变法改革稍晚但最彻底,故最成功,最终以无敌于天下的军事实力吞并了六国。
战国时期列国的变法改革对于整个社会的冲击是强烈而深刻的。春秋时期,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其政治影响力和传统势力还比较大,当时还没有一个诸侯国可以取代周王室的地位。诸侯之间虽在进行掠土开疆、争当霸主的战争,但打的都是“尊王攘夷”的旗号。战国时期则不同,这个时期的周王室已完全沦为无足轻重的小国,后又分为东西两周,地更小,国更弱,地位进一步下降。除了战国初年魏、齐诸国利用周王室之名来承认自己的诸侯地位,尚有尊王之举外,战国中期以后列国诸侯展开激烈争夺之时早已不知或者说无视周天子的存在,战争的直接目的就是取周天子面代之,统一天下。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使列国的兵力都得到了极大地扩充,当时,秦、楚兵力都号称百万,车千乘,骑万匹;齐、魏、赵、韩、燕兵力也号称数十万、车千乘,骑六千匹。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投入兵力越来越多,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如秦、赵长平之战,双方都是悉起境内兵力决一死战,估计双方所投人兵力都在五六十万以上,战争持续时间长达三年。而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小,投入兵力少,持续时间短,一般经过一次战斗胜负立见分跷。最长的围城战役也不过数月。如秦、晋韩原大战,双方也是倾国而战,秦当时已组建起三军,一军万人,三军也不过三万人,晋投入兵力稍多于秦。双方大战于韩原,经过一天酣战,战斗即以秦胜晋败而告结束。
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和战争手段较春秋时期大为改进。春秋时期的主要作战方式是车战,以车为主,车下步兵配合车上甲士作战,所谓“车驰卒奔”是其特点。
春秋时期盛行君子之战,作战时首先约好时间地点。然后摆下堂堂之阵,最后才开始击鼓进军,格斗拼杀。春秋晚期,“兵不厌诈”始成为兵家用兵的常识,设伏、诱敌、包围、避实击虚、避强击弱、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已成为兵家用兵的基本原则,战国时期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军事思想。
战国时期盛行主力步兵正面作战,车、骑配合主力步兵从侧翼攻敌的正奇兵力配合战术。这样,大规模的野战、包围战、伏击成出现了,作战方式变得更灵活多样也更加复杂,仅步兵的排兵布阵据《孙膑兵法·十阵》记载就有十种: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火阵、水阵等。由于兵种的发展变化,步、车、骑诸兵种的配合作战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并越来越引起军事家的注意。
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是秦百万军队的缩影,步、车、骑兵种俱全,从中我们不但可以直观地看到秦军的布兵列阵原则,武器装备原则,而且还可以了解到秦军的战略战术运用情况。可以说,它就是战国晚期以来军事发展状况的一个真实写照。
步兵适宜于在平原、旷野、险隘等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因之春秋时期那种不设防的边境要塞到战国时期都已派兵把守。轻车、骑兵的高速冲击能力使古代战争的机动作战能力大为提高,从而也使战国中晚期的战争变得更激烈更复杂,战术运用也更加灵活多样。
战国时期的武器制作也有了很大进步,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促使铁兵器很快走上战场。传统的青铜兵器戈、矛、剑、毂、铍、殳、弓等在春秋以来的基础上制作日益规范化、制式化,形制稍有改变,功能有所增加。更为重要的是青铜弩机的发明使大量强号劲弩装备于军队,提高了步、车、骑兵的作战能力另外,全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也引起了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变化,而军事制度的变化有促使在更高水平的展开。
战国七雄的实力及崛起之路
魏国,是战国初年首先称雄中原的国家。
魏文侯堪称一代英主,他即位以后(公元前445——前396年),礼贤下士,儒、法并用。曾从孔子门生子夏受经艺,拜孔子门生子贡的弟子田子方为师,以子贡的弟子段干木为客。重用早期法家李悝(也称李克)为相,吴起、乐羊为将,推行封建性的变法改革。李悝制定法典宪令,实行“尽地力”、“善平籴”的经济政策,使魏国很快取得国富兵强的政绩。
《韩非子·饰邪》云:“当魏之方明立辟,从宪令行之时,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强匡天下,威行四海”。
时魏文侯对外采取团结三晋政策,军事上四面出击,即西击秦北击中山、东击齐、宋,均取得辉煌战果。是时魏为七雄之首。
其后魏武侯(前395——前370年)、魏惠王(前369——前319年)靠着文侯创立的基业称霸中原近百年。但魏自武侯即位以后,内政外交政策开始出现失误。武侯放弃团结韩、赵政策,经常与韩、赵发生冲突,三晋关系始出现裂痕。加之内政上又不善于用人,致使吴起离魏赴楚。其子惠王继位后一仍父策,使商鞅离魏赴秦。西与秦战,北与赵、韩战,南与楚战,东与齐、宋战,最后终于在齐、秦的东西夹击下衰落。
魏衰落以后,天下以齐、秦、楚最强。
齐是东方大国,背负东海有渔盐之利,国富兵强闻名天下。早在公元前386年田氏代吕氏齐后,齐就开始强大。齐威王继位后(前356——前320年)大力整顿吏治,努力发展生产,于是“齐国大治,强于天下”。时威王以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连破魏师,并开始取代魏而雄长天下。
威王之后宣王即位(前319——前301年),他仍继续其父内外政策,是以齐仍称雄东方,西伐魏、北伐燕、赵,国力持续增长。
齐愍王时期(前300——前284年),齐起兵灭掉五千乘的宋国,遂南侵楚,西侵三晋,国势强盛达到顶峰,势力伸及淮河流域。但愍王骄暴残忍,既妄杀大臣又不亲附百姓,结果导致众叛亲离。内乱引起外忠,遂有公元前284年的秦、赵、燕、韩、魏五国合纵攻齐之举,齐国受此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楚国地处长江中游,春秋时期已蔚为大国,土地半天下。战国以降,三晋崛起,携手对付楚国并驱逐其势力于中原,楚遂在战国初年屡困于三晋。
楚悼王十二年(前390年),吴起由魏入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主持变法。吴起“明法审令,损不急之官,废公族之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纵横者”,变法后的楚国开始强大,是时“楚南平百越,北却三普,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
楚威王时(前339年——前329年),楚国力最为强大,时楚势力伸及沂水、泗水流域,当时七国中楚国版图最大,国力最强。战国时期著名纵横游说之士苏秦说天下形势是“非秦即楚,非楚即秦”。
楚国的衰落起自怀王(前328年——前299年)。虽然楚在怀王时东南灭掉越国(怀王二十三年,前306年),使楚国版图仍保持天下第一,但在西面却坐视秦取得巴、蜀(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即前316年),对楚形成战略优势,加之楚怀王内政外交连连失策,从此就受制于秦,一败而不可收拾。
齐、楚衰落以后是秦独霸天下时期。
秦国在战国初年由于宗室贵族掌握朝政,多次干预国君废立,导致政权不稳,国力下降,遂被魏国夺走河西之地。
秦国的再次崛起始自商鞅变法,真正富强始自南并巴蜀以后。当时秦不仅完全收回了河西之地;而且版图扩大、资源与兵源增加,对楚形成高屋建瓴之势,楚弱则天下尽弱,楚亡则天下无不亡,至昭襄王时,秦终于中击韩、魏,南破荆楚,东弱齐,北击赵,给六国诸侯以致命的打击。
在此之前六国合纵御敌并非专门对秦,而是谁称雄就合纵攻谁,魏、楚、齐、秦都曾是诸侯合纵攻击的目标。秦独霸天下以后六国合纵就主要是对付秦国了。当时的合纵抗秦主要是三晋南联楚或东联齐。秦则以连横破合纵,以灵活的外交斗争配合适时的军事进攻,终于逐次削弱群雄,造成了不得不由秦统一天下的态势。
三晋中自魏国中衰以后,赵最强。
赵国地处中原北方,南与魏,西与秦、韩、楼烦、林胡接界,东与齐,北与燕、代、东胡为邻,复杂的环境练就了赵人票悍、习战的特性,尤其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后,赵人个个善骑射,此后赵兵革大强,掠土开疆北到燕、代,西到云中、九原。赵惠文王于公元前295年又北灭中山。
赵武灵王堪称一代雄主,他虽缺少政治家的远见但颇有军事家的胆略。在位时期曾多次深人胡地、中山进行实地考察,也曾乔装打扮成使者进入秦都咸阳,考察秦国地理形势和政治状况,假若武灵王及其后人不是由于内政外交失策的话,大概秦国统一的事业不会进行得那样顺利。后来的历史事实表明,决定赵生死存亡的二次大战即长平之战、邯郸之战以及王萌灭赵之战,秦在战场上很难得手,只是由于成功地使用反间计于赵,秦才取得了在战场上不能取得的胜利。秦挫败实力强大的赵国以后,才逐次兼灭韩、燕、魏、楚、齐诸国,最后统一了天下。
韩、燕是战国七强中的小国、弱国。
战国初年韩常从魏征战,三晋分裂以后韩又和赵一起对付魏国。秦强大以后,和秦为近邻的韩国就成了秦重点打击的目标,公元前308年的秦、韩宜阳之战和公元前294年的秦、韩、魏伊阙之战大大削弱了韩的实力,从此韩基本丧失了反抗能力,领土遂被秦蚕食殆近。
燕国地处东北,国小势弱,常受齐国的侵逼。战国中期又由于燕王哙让位相国子之而发生内乱,后来险些被齐宣王亡国。燕王后来虽复国,并发奋图强,向东拓地到辽东,又在秦、赵、韩、魏诸国支持下打败齐国,但昭王之后燕又衰落了。


1楼2019-05-27 11: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