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1,460贴子:1,135,091
  • 7回复贴,共1

《修行者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道行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原文:
善行无辙(zhé)迹;善言无瑕(xiá)谪(zhé); 善数不用筹(chóu)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1楼2019-07-16 09:27回复
    二、译文:
    合于道的行为是没有痕迹的;合于道的语言是没有瑕疵的;合于道的计算是不用竹签计数的;合于道的闭合是不用门闩锁住的,但是却找不到破绽可以将其打开;合于道的捆绑是不用绳子约束的,但是却找不到破绽将其解开。所以圣人经常合于道度化人,不会放弃度化人;经常合于道的运用事物,不会放弃事物。这就是承袭古修道人的做法与经验,会使人越来越能看得明白事物。所以合于道的人,是不合于道的人的老师;不合于道的人,是合于道的人的镜子。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借鉴经验,虽然聪明,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很大的迷茫。这个道理,就是最重要的修行法门。


    2楼2019-07-16 09:28
    回复
      三、分段译文及解析:
      1、(1)善行无(2)辙迹,(3)善言无(4)瑕谪。
      译文:合于道的行为是没有痕迹的;合于道的语言是没有瑕疵的。
      (1)善行:合于道的行为(2)辙迹:痕迹
      (3)善言:合于道的语言(4)瑕谪:缺点、瑕疵
      解析: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间没有打不开的锁,只是看有没有找到最合适的钥匙。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打开事物的最合适的钥匙,这样的的行为是不会留下痕迹的,因为它是最合适的,不会使事物受损,所以事物上不会留下痕迹。符合于道的语言是不会留有瑕疵的,因为这种语言是最适合于对方的。


      3楼2019-07-16 09:29
      回复
        2、(1)善数不用(2)筹策;(3)善闭无(4)关楗而不可开;(5)善结无(6)绳约而不可解。
        (1)善数:合于天道的计算(2)筹策:竹签(3)善闭:合于天道的闭合
        (4)关楗:门闩(5)善结:合于天道的捆绑(6)绳约:绳子约束
        译文:合于道的计算是不用竹签计数的;合于道的闭合是不用门闩锁住的,所以找不到破绽可以将其打开;合于道的捆绑是不用绳子约束的,所以找不到破绽将其解开。
        解析:所谓天道无痕,合于道的事情是阴阳和合的,不会显现具体的阴阳矛盾,这样也就没有破绽可以找出来的。另外,由于合于道的事情其结果是最好的,所以也不用按自我的主观意识而干涉它,或者所谓的解开它。从理论来讲,世间却是没有绝对的事物,针对于合于道的事物,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其变化呢?那么这方法也只有从道的本质上找,从广阔处找,从因果上找,从无中找,所谓不解自解。合于道的方法,应对合于道的事情,以无对无,也就没有解不开的事情了。


        4楼2019-07-16 09:29
        回复
          3、是以圣人常(1)善救人,故无弃人;常(2)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译文:所以圣人经常合于道度化人,不会放弃度化人;经常合于道运用事物,不会放弃事物。这就是承袭古修道人的做法与经验,会使人越来越能看得明白事物。
          (1)善救人:合于道度化人 (2)善救物:合于道运用事物
          解析:所以圣人看待事物是整体性的,并不会割裂它的连接只看单一事件,他会在合于道的情况下度化、拯救一些人,不会有意抛弃人。也会在符合于客观情况下运用事物,不会有意抛弃事物。修道人对自然规律了解较深,知道事物的常态及变化结果,即知常曰明。古代修道先师也会将经验传给后人,后人承袭先师的经验,也即袭明。


          5楼2019-07-16 09:29
          回复
            4、故(1)善人者,(2)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3)资。
            译文:所以合于天道的人,是不合于天道的人的老师;不合于天道的人,是合于天道的人的镜子。
            (1)善人:合于天道的人(2)不善人:不合于天道的人(3)资:镜子
            解析:合于天道的人,即可顺天则昌。不合于天道的人,轻则做事不畅,报应不断,偶尔会有些小灾难,重则逆天而亡。当然严重的报应是建立在不断的信息积累之上的。不懂合于天道做事的人,就要虚心的向懂得顺天做事的人学习,拜他为师。不合于天道的人出现的报应及灾难反应,就是合于天道人的镜子,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违背天道的事情。


            6楼2019-07-16 09:30
            回复
              5、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借鉴经验,虽然聪明,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很大的迷茫。这个道理,就是最重要的修行法门。
              解析:有些人经常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很聪明,并不谦虚接受别人的建议,以为什么都容易知道,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并不真心的向老师学习,所以也就并不太尊重老师,也不借鉴别人的经验。岂不知表象感知的东西与言传身教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不虚心学习,哪里懂得深层次的奥妙,以至于走了弯路,损耗了光阴,走到迷茫之处再也难以前行了,悔之晚矣!这时,很多人已经没有时间和机会重新再来了。所以,要懂得尊重老师,尤其是修道的老师,因为古修道人讲:”命必师传,性由自悟“,修道是一定要有师父传承的,自己修炼弯路很多,绝大多数半途而废,基本上都突破不了脱胎换骨的层次。如果有师传就会避免这种情况,因为古人积累下来的经验都传给了各自的门派后人,按传承修炼就不会走错路。所以,要明白“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修行的重要法门。


              7楼2019-07-16 09:30
              回复
                四、运用法门:
                本章阐述了顺天道而行则不会出现缺点和毛病,做事可以成功,每个人与物都是可以顺天道的规律而度化的。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借鉴经验,不要耍小聪明,如果耍小聪明最后害的是自己。


                8楼2019-07-16 09: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