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吧 关注:81,498贴子:2,037,746

【无良评刊】2020年科幻世界年终评刊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RT.这次年终总结会在每期挑选一两篇文章进行评价。
本次评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其他想法欢迎讨论。
镇楼


IP属地:湖南1楼2020-12-04 23:52回复
    第一期:
    不得不说这个封面在一众厚涂封面中脱颖而出。好看是好看,不过怎么这么卡通?(以及我把那只老鼠看成猫了,为什么画师会想在新年主题的封面里画只老鼠?)以及配套故事意外地不错,与封面契合度很高,感觉作者是实在地先看了封面再出来的构思。角色也塑造得很讨喜,是一篇优秀的新年献礼小说了。
    看《重庆提喻法》时我的观感和看文艺电影差不多。很美,但看着想睡觉。就像《路边野餐》里的那个长镜头,作者在本文多次炫技,各种谜一样的语句和如诗般的比喻,嗯,确认过眼神,是我拍不出的片段/写不出的句子。这么一来确实增强了文章的美感,不过我读着又是心累又是云里雾里。可能因为偏文艺的缘故,本文有些桥段讲得不清不楚(比如说主角决定拍电影那一段,我看到这里直接迷惑:电影这么好拍?讲这么轻描淡写?)。优点是情感冲击非常强烈,诸如“即使只有几秒,他们在那里安然无恙”“悲与喜不断交织,没人理解他”此类的句子轮班给予读者感情轰炸。很多句子单拿出来都相当有感觉。其实本文想表达出家国大义和儿女情长这点还是很容易看出来,剧情本身也不算复杂,但作者偏偏用了文艺式的笔法进行处理。总的来说,意境有了,但这种类型和文风注定它会是一篇评价两极的文章。偏实验性的小说吧。
    我不喜欢到结尾再补充设定揭露事情真相的做法,因为和前文心理预期不符会产生心理落差降低观感。不过《消失的马戏团》在进行这一步的时候用了较大的篇幅,多少还是有缓冲。前文其实也有暗示荟先生的心理阴影(比如主角去马戏团时看到的景象),但暗示的力度不够,就显得后面抛设定还是比较突兀。除开这些,本文语言十分流畅,带有一些奇幻色彩,也算是一股清流了。
    看《看护者》的时候我莫名跳戏……这个老板像是从儿童文学里穿越过来的。我拍了张葛冰爷爷的童话《小狐狸的新式汽车》片段,对比,你们感受一下……


    (当然,也不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况了,比如叶星曦的《遥控器战争》……反正也不影响观感)本文的点子还是很有趣的:有光却没人观察的地方,物体会量子化。但和封面扯上关系就有点超出一般人认识。一般人看到封面大概会觉得这是个女战士,盔甲是护身用的。但作者偏偏独辟蹊径:不,我先看到的是这个角色露出的眼睛,那我就要从这对眼睛入手。这个反向思维……666。这篇更偏向纯粹点子作品,没有什么深度,不过故事性还可以。我认为还是《最后的女演员》更胜一筹。


    IP属地:湖南2楼2020-12-04 23:56
    回复
      第二期
      拖到三月才出的第二期。因为要准备高考的缘故心情很焦虑,结果除了硬着头皮看完的微小说外其他文章都没看下去。高考完后再看意外发现风评一般的《人间烟火》还挺和我胃口的。本篇的一大亮点在于对未来重庆的描写,充斥着烟火味的赛博朋克,很是生动立体,有种沙盒游戏(开放世界)的感觉(有点可惜,我超爱沙盒游戏,不过写出这种感觉的文章很少。KJ帕克可以算一个)。相比之下本文其他的要素,角色,点子,剧情反而没那么吸引人。
      微小说评论指路:https://tieba.baidu.com/p/6552544759pid=130746228611&cid=0&red_tag=3306692196#130746228611
      我发现亚当特洛伊老爷子很喜欢创造不同的文体。今年译文版11月的《作家夫人大战巨大机器人》形式就很特别,有种开弹幕看互动视频的感觉。加上巨大机器人片段本身就有令人印象较深的剧情,吐槽相当于是锦上添花,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但这次的《注解:她的十句遗言》纯粹是讲点子和吐槽,原本可以在解释十句话的同时对女主角进行更进一步的人物刻画的。老爷子可能是根本没想着要写个有剧情的东西就开写了。
      《筒子楼里的猫》,很可爱的一篇日常系科幻,适时穿插一些小幽默(猫粮是金针菇味的,是因为这玩意吃了当晚见吧)。《临终者的生命线》没能看完。按理说这篇适合写成搞笑风格的,不过作者似乎没能力这么做,读着味同嚼蜡。


      IP属地:湖南3楼2020-12-04 23:57
      收起回复
        第三期
        在聊《影像志:味之城,或城之味》前,我先推荐一本美食随笔集:沈嘉禄《上海老味道》。初中的时候因为这本书疯狂地爱上美食游记,当时最大的理想还是去城隍庙看看美食节hhh总之这本是我心目中的美食作品标杆。后来又看了同作者的《鱼从头吃起》(偏向纯粹的美食品鉴),对美食的描写一如既往的诱人,但对这本我印象一般。
        为什么?优秀的美食纪实,关注点并不在美食本身,而是通过描写美食反映出背后的社会,人文风貌。美食的种类和口味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这正是因为社会发生了变化。以《上海老味道》中的篇章为例,《四大金刚》中油条变得偷工减料,甚至加了洗衣粉;《老虎脚爪挠痒痒》中消失的糕点;《甜酒酿》中再也没有人给隔壁独居的残疾人送去他爱喝的甜酒酿,因为那个好心的邻居(作者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作者是成长于另一个时代的人,以戏谑的语气讲述着上世纪的美食时,我看到的不止是对美食的描写,更多的是社会环境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旧时代逐渐落幕,新生的文化登上历史舞台。
        然而在《影像志》中,我没有看到如我期待的那样,以美食变化反映社会变迁(当然不是说写得不好,只是和我看到标题后产生的心理预期不同……我甚至还做好看饿的准备了诶!)。本文真正涉及到美食的地方过少了。是的,我看到了诸如“美食出自自然,所以成都和自然和谐共存进化”“超级智能农业”,但为啥不花点篇幅描写一下食物本身呢?说好的味之城?味道呐?虽然是用美食反映出背后的故事,但你也不能这么就赤裸裸地直接写出来啊?这看起来像是写论文,而不像是真正热爱美食的人写出来的(虽然可能本来就不是)。果然未来世界就连城市美食影像志也变得冷冰冰吗……这都快写成“有关未来成都美食产业的实践分析报告”了(如果是严格按照《舌尖上的中国》等美食纪录片写的话当我没说。我没看过美食纪录片,不过我觉得制作方真要这么拍应该会很乏味)。
        (接下)


        IP属地:湖南4楼2020-12-04 23:59
        收起回复
          吞楼了,真棒。
          (接上)
          说说亮点。这篇的一个有趣之处在于“美食和城市是共同进化的”(美食:天然食材→分子工厂→高科技下生产出的天然食材城市:和谐的钢铁森林,人的味觉正常→高级钢铁森林,机械人没有味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机器人给自己装味觉感受器最终都回到“原点”了)(而普通美食随笔中都是城市推动着美食进化)。街和美食还是原来的样子,说明城市在进化到一定程度时为了照顾部分人对美食的需求又开始往从前的生活靠拢(人们对美食的需求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道路,而城市发展道路变化使美食能变回原来的口味。敢情这座城市一堆原教旨主义食客啊hhh)。一个想法:其实美食和城市是一直在共同进化的,然而因为多种因素限制,美食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也只有在未来科技水平和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的情况下,吃货对美食的爱才能改变城市进化的道路。加上美食类科幻非常少,这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很不错的写作方向。
          本文的纪录片形式很新奇,我是第一次见到,但总觉得怪怪的。这是采访了一堆哲学家吗?还是都提前背了稿子?为什么我就没看到几个接地气的受访者?我感觉我仿佛在看那种死板的,官话语气的城市宣传片。最近又看了陈楸帆的纪录片式科幻小说《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这篇明显就要好得多。聚焦的几个人物都很沉默,不会发表什么高端的长篇大论,但从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化的对白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态度和感情,立意就在记录下的场景和人物行动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交给读者自己去品味。btw,小说本身也是包含作者思想的,只要用一个形式(如美食随笔)把它以故事的样子写出来就行了。《影像志》这么直接抒情不仅让我看得很累,同时也是在浪费小说本身带来的这种优势。可能是作者对自己传达思想的能力没有把握吧。
          (接下)


          IP属地:湖南6楼2020-12-05 00:05
          回复
            (接上)
            本文主要关注路明哲这个角色,他与爱人的感情故事占据了较大篇幅。这部分是作者比较擅长的,可以说也是一个亮点。然而这部分主要写虚拟世界和星际探索的冲突,和美食及这座城市的关系就不大了……作者可能是先构思出了这条爱情线,之后写《影像志》时考虑到文章故事性弱就硬塞进去了。从我说的上述点中你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本来是很容易写成神作的:纪录片形式(新颖,且便于全面体现主题),美食(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的记忆),人物的悲欢离合(引起读者共情)。作者在文章元素的选择上可谓十分机智了,然而成品虽然完成度很高(而且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未能做到尽善尽美,可惜(似乎也是杨晚晴作品的风格,完成度高,但没有什么让我印象深的)。最后还是要点赞一下晴姨,我看的第一篇(也是目前唯一一篇)书评体小说也是他写的,之前觉得他专门写爱情科幻,今年也跳出舒适圈开始尝试不同文体和题材了。
            虽然写得很流畅,但还是要批评这期的校园之星。最后的反转完全推翻了先前面试官反应的合理性,并且导致整篇文章的设定都站不住脚:既然知道都是机器人那你们面试个空气?(不过套到罗隆翔《喧嚣的空城》背景下那这篇就没问题了)然而因为篇幅限制,作者没能对背景设定作出补充,我依然看得一脸懵逼。


            IP属地:湖南11楼2020-12-05 00:27
            回复
              不懂就问,第三期第三部分有啥敏感词吗


              IP属地:湖南12楼2020-12-05 00:28
              收起回复
                第四期
                《还魂》,又一篇带有奇幻色彩的小说,儿子战死,意识转移到生化人里被送回家,最后却遭到村民的排斥,母亲含泪亲手杀死了生化人。行文带有种诡异的风格。以及作者明显是把重点放在探讨“何为人”的主题和写母子情上,剧情编排(看到前面提到酸性物质就知道结局是啥了)层次分明也相对简单。总结,一篇中规中矩的小说,不同于科幻世界上主流作品的奇幻色彩给文章增加了看点。


                IP属地:湖南14楼2020-12-05 00:31
                收起回复
                  第五期
                  这期超赞!封面和所有小说都超赞!备考期间我居然一口气全看完了!不容易啊!
                  通常对于那种搞笑风格的作品我会无意识地漏掉这个作品的一些不合理之处(所以看完《银河系酒鬼传说》后我根本没意识到有啥问题……直到上贴吧看到别人讨论才发觉那两个女人的离开写得莫名其妙 但这不妨碍我喜欢这篇小说),一边看一边狂笑一边陷入沉思,翻到结尾拍案叫绝:今年最佳就是你了!(然而上贴吧一看……这么两极分化?瞬间对自己的解读失去信心)接下来讲一下个人解读,不代表我觉得作者是这么想的(用我语文老师的话来说:一个作品完成后,它的作者就死了(意思是让我们自行理解文章)(虽然这么说,但阅读理解出题老师是活的啊))。

                  本文剧情线:主角是个小人物,在疯狂时代浪潮中安于普通生活→受到鼓动,成为酒民参加革命并掌握权力→猛然清醒,但还是继续伪装下去→厌倦并隐居→却还是无法逃离时代浪潮→灭了地球,做出反人类的事情→被处决,人们惊愕地发现他已经不是酒民了。接下来看看本文的一些情节,我就不对号入座了……
                  酒鬼革命:这本身就是个很荒诞的运动。丑的变成美的,坏的变成好的,小人上位,颠倒黑白,明明如此奇葩,却依然掀起了巨大的风浪,给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灌醉全宇宙”:被酒精洗脑的群体立志要让全宇宙的人爱上酒精。被洗脑的群体,想让他人也被洗脑。排斥异己;
                  陈敬樽原本安分守己,却受到他人的鼓动加入革命(原文“劝诱只是他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他早就想解放天性做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了”):对事情没有清醒的认识,从众心理,叛逆思想;
                  陈敬樽醒酒:经历某些事情后受到打击,开始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浪潮,反思自身和革命是否存在问题;
                  陈敬樽自杀却被救起又当上了首领:逍遥派不好当,人们难以逃离时代浪潮。
                  (接下)


                  IP属地:湖南15楼2020-12-05 00:32
                  收起回复
                    (接上)
                    顺便分享一篇文言文《狂泉》:昔有一国,国有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一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故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君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君,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国君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国人乃欣然。
                    《铅棺》:人工智能在被核弹重创过的地区穿行,见证着人们的悲欢离合和人类的终结。废土,作者花式发刀子。全文都沉浸在一种极端压抑的氛围之中,悲哀的感情传递到位。
                    《蚂蚁的智慧》剧情不错,人物塑造好,文笔也很流畅,很棒的YA小说,但有个问题是世界观比较庞大,显得本文讲的故事太局限了,有点浪费点子。文章背景和每个角色都还有深挖之处,适合拓展成系列小说。
                    《容器》,写手+大触。未末擅长营造诡异(呃……也不是诡异吧,就是给人一种带有危机感的奇怪感觉,用什么词形容好呢)的气氛,但这篇是在刻意营造这种气氛,比如反复强调要用水杯装牛奶时要把水倒掉(当然我知道这是在暗示母亲为了救回女儿把自己的意识去掉了,但讲这么多次就显得过于神经质了),还有博医生做催眠这一段科普“催眠医生不留神就会爱上患者”,这和你接下来要讲的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拖沓。前面大半段疯狂吊读者胃口,不得不说作者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然而开头良好的阅读体验在看到“机器人”这三个字时被彻底打破……只能说作者一开始就没准备一个好的剧情,全靠文笔和编排尽力提升观感。好吧,也算是可圈可点。
                    《黑漆》,又一篇评价严重两极分化的实验性作品,中间穿插的大量数学知识太劝退了。但如果完全抛开那些干货光看剧情其实还算流畅,我个人观感不算差(得承认如果不看那些知识点,本文的震撼性还是大打折扣),不过一开始也没想到要往深层次解读。但看到其他吧友对这篇的正面评价还是觉得有道理,又有点神奇,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看待这篇文章的角度都不一样。
                    校园之星连水四期,终于看到一篇还可以的作品了。文章压抑的氛围营造得不错,结局令人扼腕。
                    推荐篇目:《银河系酒鬼传说》凌子健(★★★★)


                    IP属地:湖南17楼2020-12-05 00:35
                    回复
                      第六期
                      瞅了一眼封面,脑海中居然很快出来了一个封面故事大致构思。等评完12期后我再详细聊聊封面故事吧。
                      李维北这个作者蛮好玩的,之前看到一篇评论评价他写的另一篇文章,光看评论我都要笑死了。看来是一位擅长写幽默科幻的作者。这次的《莱布尼茨的箱子》也是搞笑风格,主角团间的插科打诨和吐槽还是有意思的,不过有的笑点很刻意,比如女记者的名字。本文主要是控诉996,讽刺资本家的剥削(有个点我看着很疑惑,快递公司发个道歉声明吸粉……可还行。后面主角团都知道公司给的报酬还是抵不上工人的劳动了,甚至更甚,难道别人不知道?不会激起广大网友对资本家的愤怒吗)。后面主题升华有点直接和啰嗦,不过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讽刺类科幻小说。
                      《此刻》反映的是部分现代女性的生活和心境。这篇的一个亮点在于梦幻的科幻设定:拍下照片,人们就进入了另一个空间重复在那个时间段做的事情;人们可以投币乘坐“木马号”穿越不同时空;在另一个世界呆久了,身体就变成马赛克消散;母亲穿越不同时空寻找自己和女儿……想象很大胆,有点偏向童话作品了。语言很有冲击力,很讲究意境和感情描写。但我看的时候还是被这个描写搞得凌乱……现在也没完全看懂,不是一直找不到自己吗,怎么最后又找到了……今年的(某些)软科幻怎么比硬科幻还难啃。说回来,看了编后语,如果这个编后语是作者写的话,那么她想传达的思想还是传递到位了,也算是成功了吧。
                      封面故事《栗玛》,只提一个小毛病,这个主题是直接说出来的,放在对话里有点奇怪。而且这一句“我还真怕你选择独立自主呢!”独立自主本身偏褒义,虽然你是这么写,但这实际就是变相把“人要追求独立自主”直接拍读者脸上了。写“我真害怕你选择跑出去”不行吗?是害怕读者不理解这篇文章的立意吗?谨慎过头啦
                      推荐篇目:《莱布尼茨的箱子》李维北(★★)


                      IP属地:湖南19楼2020-12-05 00:36
                      收起回复
                        第七期
                        《小灵通漫游未来》可谓是我科幻启蒙了,小时候对第三部的太空餐厅印象极其深刻。(当时家里还有本儿童文学选集,里头有科幻小说,记得有一篇是讲科学家在雪山上发现恐龙蛋琥珀然后把里头的小恐龙成功孵化出来,书被我妈送人后对那几篇科幻念念不忘,找了很久,现在想来那篇应该就是叶永烈爷爷的《喜马拉雅山上的雪》)第一次看科幻被震撼到就是在《小灵通漫游未来》未来市博物馆那一段,历史之书的后面是空白页,当时才意识到未来不止是小学作文中的呆板的举例,未来之后还有未来,要去勇敢探索啊。在叶永烈爷爷的作品里不仅仅能看到对儿时的我来说很新奇的技术,其中体现出的质朴的精神更是闪闪发光,这篇《奇人怪想》也不例外。缅怀大师。
                        蛮怪的……彭超这篇《生而为人》在读者群中反响很强烈,但评刊的几位吧友好像反应都不太大,我自己看完也觉得冲击力没那么大,反而是看到结尾终于好好写了激动了一把……风格很cult,外星虫子把人类主角当坐骑,最后主角得知了身世的真相,虫子灌输给他的思想却仍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导致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主题大概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因为我的思想决定了我摆脱不了生活的桎梏”?是篇完成度高的好文,作者有进步,对我来说冲击力不强可能是因为单论描写,珠玉在前(如汪彦中《异变》,视觉冲击贼强,相比之下《生而为人》反而成小清新了),而论这种剧情模式,似乎也不少见了。


                        IP属地:湖南21楼2020-12-05 00:38
                        收起回复
                          第八期
                          《去他的时间尽头》这个标题感觉两种断句方式皆可:去他的,时间尽头;去,他的时间尽头(当然官方认定是前者)hhh看的时候感觉这篇就很适合拍成电影,青年男女遇见了都在悲催时间循环的彼此,也太浪漫了没想到还真有剧本(我的电影票钱准备好了)(虽然有剧本也不一定真能拍出来)!男主和女主陷入了时间循环,在试图逃离循环的过程中相识。本文有一套成形的时间循环机制,点子很有趣。感情描写到位,行文有点幽默色彩,相比其他同类型文艺作品更接地气,方便一口气读下去。
                          (话说回来其实我自己也写过一个时间循环的小说,跟这里的循环机制还有点像……但我是想到一个点子自认为很精彩就兴冲冲开写了,只注重立意和点子却忽视了剧情……向程婧波大佬学习)
                          推荐篇目:《去他的时间尽头》程婧波(★★★★)


                          IP属地:湖南25楼2020-12-05 00:41
                          收起回复
                            第九期
                            之前在吧里发了几篇被退的文,有一篇为了方便讲技术设定就安排成一段正剧一段从虚构的百科全书上选取的摘录,交替着写,经吧友提醒懵懂地意识到这么抛设定不太合适......《万物皆数》(说实话,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有不好的预感……这名字起的也太大太猖狂了)一出我彻底明白为什么那么抛设定不行了,用于讲设定的楷体字部分我一点没看,就算作者以写授课的形式尽量弄得妙趣横生一点了。不过这么归类的好处就是正剧(宋体字)部分我可以大摇大摆地看了,不怕磕到牙。宋体字部分前面观感还是可以的,绝对体这个点子有意思,行文挺流畅。我不是很了解社会中学术活动之类的点,所以没觉得有啥奇怪的地方。正当我饶有兴趣地想看人们怎么应付绝对体时……翻到结局,好家伙,全灭,孩子人傻了。一看后记,作者想表达“数字是永恒的”“人类对宇宙真正的力量一无所知”是因为我没看楷体字漏掉了什么吗??(确实是起码漏掉了一个信息,比如说星球诞生毁灭其实是高等文明在上课)造成这种懵圈的观看体验还可能是因为前面作者站在人类的角度叙事,结尾突然又站在宇宙尺度上了……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我知道,但我不是很能被这种美或者“人类是虫子”式的思想打动到……“哦。人类是虫子,虫子就虫子吧”不知道是出于个人原因还是作者本人没写到位。emmm总之讲设定还是不要这么安排吧。
                            (接下)


                            IP属地:湖南26楼2020-12-05 00:42
                            回复
                              (接上)
                              《赛博鲁斯》也是反向思维,封面主体是个被机械狗围着的女人是吧,好的我写机械狗,正好想探讨一下有关物种人工选择进化的问题呢跟往常一样,正剧部分和圣母反派讲述文章立意部分是割裂开的……特别是索何夫作品里有一部分主题是很不接地气的,比如这篇,我是从来没考虑过物种被社会异化这种命题,文章还总是到最后才干巴巴地抛出有关这个问题的长篇大论......不过以前的小说单纯看前面还是总能看得很爽的,这篇的话,呃,前面就算是个普通的侦探故事吧。我记得七月刊登了索爷的有关物种的惊奇档案,那篇倒是真好看。
                              虽然明白作者为啥要把星港城设置成西方背景,但这个翻译腔……“‘哦,你真该去见鬼。‘我笑骂道”总觉得哪里怪怪的?这次小混混马克讲了一个歌姬的故事。这系列都一个毛病,嵌套叙事没啥用啊,把马克踢走单讲故事也没问题啊,他对剧情推动基本没用(PS:阿缺的《宋秀云》也是嵌套叙事,主角也是没怎么起到作用的,但《宋秀云》能看出来是为了方便叙事,而星港城系列完全可以用其他更好的叙事方法/叙事者)。以及作者似乎是想营造那种西方科幻作品中贫民窟和酒吧的氛围,但写得畏首畏尾。比方说聊阿帕卡肾脏功效那一段,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恶趣味,但把马克写成这么一个傻白甜的样子并不符合他的年龄和出身。相较西式科幻中的那些狠角色,星港城的人物就像是玩过家家诶。实在没有模仿的能力就不要这么写了啊……改成星际唐人街烧烤店故事也行啊……至少还有亲切感不是吗。除此之外还有个问题是科幻性不足。故事主体就是草原歌姬抛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到故乡(有种在《意林》上读到的小故事的感觉了),科幻元素如太空放牧等,增添了一些趣味,但替换成普通放牧也不违和。
                              这期的校园之星有点《格列佛游记》的味道,对间位面世界的描写挺有趣。


                              IP属地:湖南27楼2020-12-05 0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