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吧 关注:56,524贴子:1,023,143
  • 14回复贴,共1

灵宝毕法新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古以来,奉道者多,知道者少。知道者多,得道者少。究其根本,则在于理法不明,道源不清。如现代人把意守丹田当做凝神入气穴,把通周天理解为百日筑基,眼前有光理解为元神显化等等,类似这种弊端在每个时代都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历代不断有祖师正本清源,推陈出新,因此修炼体系也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革的新的。《灵宝毕法》则是道家祖师自胎息法,外丹术,地仙法,存神法,神道修炼后所研创的新一套修炼体系,也是后世内丹学的奠基之作。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4-24 19:07回复
    《灵宝毕法》的思路,主要建立在老庄列的传统道家世界观之上,经过钟吕祖师的努力传扬,终于向世人捋清了道家一直以来的修炼理法,如两重天地,逆炼归真,匹配阴阳,上施下效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家世界观。有了这些世界观的认识,才能下手开始丹道修炼。
    但灵宝毕法一书,只透露了前两篇的具体下手,对后面的操作并没有相叙,同时隐藏了一些丹道修炼的重要环节,如添油接命,初步还虚,凝聚性光等步骤,这些在原文里是没有的。而楼主开的帖子,要旨有三,一是重点讲一下灵宝毕法模糊带过的实修方法。二是讲一下灵宝毕法的理法,为众道友理解道家世界观提供理论基础。三是指正现代修炼实修实证中的一些误区。有疑问与不同见解的道友可以贴下留言,共同探讨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4-24 19:17
    回复
      楼主之前写的太乙金华宗旨注解被系统删了,索性新开一篇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4-24 19:18
      收起回复
        在讲灵宝毕法第一章匹配阴阳之前,先唠叨一下众所周知的五行。五行的五指的是依据万事万物的五大类属性归类,而行呢,是指这五大类事物自身的其及相互之间的运行规律。万事万物法于阴阳,五行也是法于阴阳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四象生五行,四象表示的是阴阳的四个状态,老阴少阴老阳少阳。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4-24 19:53
        回复
          匹配阴阳原文
          《真源》曰:天地之间,亲乎上者为阳,自上而下四万二千里,乃曰阳位;亲乎下者为阴,自下而上四万二千里,乃曰阴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4-24 20:03
          回复
            开始步入正题。这段话呢,我们可以理解为,阳气占一半阴气占一半。用我们刚刚讲的五行的角度来看就理解了八万四千里“天得乾道而积气以覆于下,地得坤道而托质以载于上,覆载之间,上下相去八万四千里”阳气升多少,阴气降多少,对应五行之气的变化,影响实际四个节气的变化,如四万二+四万二,就是八万四千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4-24 20:05
            回复
              匹配阴阳原文
              一岁以冬至节为始,是时也,地中阳升,凡一气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阳升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阳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阳合阴位,是时阴中阳半,其气为温,而时当春分之节也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4-24 20:24
              回复
                我们看这段,主讲了冬至一阳生,这时候阳从零开始,每十五天,上升七千里, 我们把七千里当一个度,四万二除七千等于六,六乘十五等于九十,这九十天阳从零点到以阴相平的地步,阴也降低了九十天。这时候,阴阳是处于各自百分之五十的地步,“阳合阴位,是时阴中阳半,其气为温,而时当春分之节也”,所以这个七千里,只是用来讲阴阳升降的度数,不是真的七千里地。而天地呢,天地不是天空大地,指的是阴阳二气,这里只是通过四季,来讲天地阴阳二气升降。后面的夏至秋分冬至,则和上面讲的原理一样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4-24 20:46
                回复
                  比喻曰: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别求於道,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肾比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心肾相去八寸四分,其天地覆载之间,比也。气比阳,而液比阴。子午之时,比夏至、冬至之节。卯酉之时,比春分、秋分之节。以一日比一年,以日用八卦时比八节。子时肾中气生,卯时气到肝。肝为阳,其气旺阳升,以入阳位,其春分之比也。午时气到心,积气生液,夏至阳升到天,而阴生之比也。午时心中液生,酉时液到肺。肺为阴,其液盛阴降,以入阴位,其秋分之比也。子时液到肾,积液生气,冬至阴降到地,而阳生之比也。周而复始,日月循环,无损无亏,自可延年。
                  这段主要是讲传统天人合一观,天地是大宇宙,我们人身是小宇宙。自然界有阴阳五行之气促成了寒暑的变化,万事万物才有了发展基础。对应人体上,五行之气的阴阳变化也推动人体的循环,这段放在这里,则是为了后文阴阳分离做铺垫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04-24 23:40
                  回复
                    接下来这段,我会逐字逐句的讲
                    《真诀》 曰:天地於道一得之,惟入也,受形於父母,形中生形,去道愈远。自胎完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气,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天地之升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04-25 14:39
                    回复
                      这段,“天地於道一得之”,讲的是太极开基,道体从虚无本源经历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是由生到成的一个过程,这个太极,就是大道的成态,也就是“一”。“一”再往下造化,则分为天地(不是天空大地的意思),清轻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天地指的是先天世界与后天世界。所以说“天地於道一得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3-04-25 14:39
                      收起回复
                        “胎完气足”,指的是母腹里禀赋先天精气的过程,证道仙经,讲了“原人生受气之初,在胞胎内,随母呼吸,受气而成。此缕与母相连;渐推渐开,中空如管,气通往来,前通于脐,后通于肾,上通夹脊,由明堂至山根而生双窍,由双窍下至准头而成鼻之两孔,是以名曰鼻祖。斯时我之气通母之气,母之气通天地之气,天地之气通太虚之气,窍窍相通,无有阂隔。及乎数足,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力地一声,一点元阳,落于脐轮之后,号曰天心,虚灵一点是也。自此后天用事,虽有呼吸往来,不得与元始祖气相通。”这里并不是说,父亲母亲消耗了自身的元气而传给后代的,而是我们在母体内的生命状态,能通过母体沟通太虚之气,从而在母体内蓄足我们后天成长的先天元精元气,我们在母体内获得的这个先天精气,是多少就多少,它将不断转化我们后天生命的“肾精”,肾精促成人体生长发育的同时,还会提供五脏六腑营养精微,转化为后天元气,通过三焦布散全身。随着人体发育成熟,肾精就会开始消耗,人的先天精气也会随之消耗,肾精消耗殆尽时,人就会走向衰老。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3-04-25 15:21
                        回复
                          “自胎元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炁,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
                          “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炁”,首先讲的是情志问题,我们激烈的情绪波动是会大规模消耗精气神的,人的元阳本出自于心,情绪激动,则心神浮越,阳气就易于耗散,所以很多人激动过后会感觉虚脱一样,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道家讲要清静心念,就是为了减少精气神的消耗。在丹道高层阶段,一个剧烈的情绪波动,就会导致大规模的退功,比如你本身已经得药结丹,但是因为情绪波动,很可能就会走失大药,退回解放前,这种例子已经屡见不鲜,所以一定要注重前期的炼己养性之功。
                          “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我们人与天地自然是有共同的规律的,这在前文的子午流注中已经有叙述,所谓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但我们人生活在社会上,自然要受到饮食作息以及情志变动等侵扰,不能像天地那样周而复始。这里的“气液”是钟吕体系的特色词汇,很多人可能不太明白气液是什么概念,甚至以为气指的是热感,液指的是口水。我们先解释一下,气指的是阳气,就是我们身体中的源动力,能量流,就像汽车的汽油。液指的是阴液,也就是我们身体中的营养精微物质,就像汽车的润滑液。气在人体中的运行,促动并温煦了各类组织器官的活动,带动血液的循环,同时通过气的推动,也带动了精微营养的流动,我们的形体才得以健全。阴液可以化生为阳气,阳气也可以化生为阴液,气液相生,离不开五脏功能的联合活动,这是钟吕丹法一系列的核心思想。只是这其中关键,是有一定的前提要求的,后面的多入少出法则表现出了这个问题。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4-03-26 00:21
                          回复
                            楼主注解就是粗略解释一个表面意思,后面会进行一个整体的深入整合,现在这些大家就当草稿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4-03-26 00:22
                            回复
                              “且一呼元气出,一吸元气入,接天地之气,既入不能留之,随呼而复出,本宫之气,反为天地夺之,是以气散难生液,液少难生气。”
                              这里与上文“不与元始祖气相通”接上了,因为根源不固(不与先天气穴相接,原本随母呼吸受气的渠道断了),吸入体内的天地之气没法存留住,只能随呼耗散,不能化生后天之精气来补充形体的特殊需要,如此元阳一点点耗尽,后天精气不足,形体脏腑功能就会因为没有元气的温煦而开始衰退,脏腑功能一弱,阴液就没法被转化,形体得不到阴液营养供给就会衰老。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4-03-26 0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