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297,935贴子:16,491,239
  • 14回复贴,共1

【前沿哲学干货】:反本体论取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序:
本体论作为对世界本质、一般、普遍的追问,是从个别、特别开始的认识过程中必然会提出的问题,它代表着人类认识特别是哲学认识的本性。某种程度上,本体论就是一般世界观的代名词。任何哲学都有自己的本体论前提,一定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实际都涉及到一定的本体论观点。马克思的著作中在使用“物质”“运动”“规律”等范畴的时候,其实他就已经在表达一定的本体论观点。
本体论从古至今经历了多个形态的演变,它们中间也存在正确和谬误之分,存在本体论问题求解方法上的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一元论,这是一种不同于旧式形而上学思辨的物质本体论、更不同于唯心主义本体论的新型本体论形态:它坚持从现实生活和感性活动出发去理解世界,与旧的唯物主义区分开来;它坚持人及感性活动的客观性和物质性,又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完成了对物质本体论新形态的革命性改造。
本体论问题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有着重大意义,盲目依照后现代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时髦拒绝本体论问题,取消对物质-精神关系的探讨、主客体关系的探讨,实际上是在以另外一种方式接近唯心主义。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6-18 10:45回复
    后现代主义哲学总结:为何【反本体论】?
    四大特点:
    一:反主体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二: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同一性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三: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
    四:内在性
    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它不再对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6-18 10:56
    收起回复
      反叛:
      后现代主义哲学不是一种历史叙事的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因哲学史的时间脉络进行梳理,它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批判、以及颠覆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这种认知范式,我们称之为——【反叛】。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反传统人本主义。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交融,不断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贴近。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6-18 11:04
      回复
        本体论的流变及其在当代的历史命运:
        “本体论”和英语中的“ontology”相对应、亦称“存在论”,在远古时期属于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大概自从人类学会营建家园、开始定居生活之时,人类也就萌发了对世间万物本原或本体的沉思,正像田间耕作的实践产生了丈量土地的几何学、把握农时的二十四节气歌一样,人类安身立命也需要寻觅万物万事动变之中的本体确定性。几千年来,人类关于本体问题的沉思与索解确实是一往情深,绞尽脑汁。
        历史上的人类之所以在各个文明阶段都重视对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乃是由于本体论始终都是人类哲学体系的立论基石,是最能体现哲学高度抽象概括性和远大普遍性、最富于哲学意味的理论思维形态。本体论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的基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以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形式充当了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及科学等何以持存的理论论证的逻辑构架,并提供辨析真假、善恶、美丑的理性尺度。
        在西方,关于本体问题的概念式运思源于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的始基说。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志者亚里士多德把本体论归结为第一哲学。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作为存在的存在”。西方哲学本体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论辩形式多种多样、立论基点各不相同,大体上经历了古代唯物素朴本体论与古代唯心玄想理念本体论、中世纪经院哲学本体论、近代唯物直观本体论和唯心思辩本体论及现代人文生存本体论和现代科学物质本体论这些相继流变的形态。总体上来看,古往今来不同形式的哲学本体论,就其根本性质来说,不是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就是唯心主义的本体论。
        本体论在古希腊很受推崇,但到了近代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无论西方近代直观本体论,还是唯心思辩本体论都难逃无情解体之命运。一方面,由费尔巴哈经尼采再经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过程中,开始了人与世界彼此不分,浑然一体的本体论重构工作,其中有些人企图拯救西方人类的价值沦丧,竭力推崇东方中国古典的“天人合一”命题及其义理,便是一种在现代重构人文生存本体论的感悟。另一方面,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与现代世界科学界,抛弃了传统哲学的思辩玄想的模式,则致力立足于人类社会实践经验尤其是科学实验的顽强事实,创建并维系着现代科学形态的物质本体论,总体上阐明了人与世界、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之辩证的物质统一性,强调人、自然、社会的统一只能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然而,在人类世界历史的文化合流空前宽广、日渐高深的态势下,生活对于意识的挑战亦愈演愈烈。无论是西方现代人文生存本体论,还是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与现代世界科学界所维系的物质本体论,都由于时代人文境况的重大变迁而显出了各自本体论理论的缺憾,而不能切实地给西方当今人类与世界的依存状况以适宜的解释和导致有效变革的实践理性之启动。恰当西方世界人文生存与精神生活面临困扰,而哲学本体论反应贫乏困惑、进展迟缓、陷入危机之际,才发生了西方后现代哲学的异军突起。这一哲学思潮集中对西方传统本体论运思定式及其在现代的残余形态发起了轮番发难和抨击,大有将本体论扫个荡然无存的势头。后现代哲学中持反本体论取向的哲学派别主要有后结构主义、新解释学和新实用主义等等。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6-18 11:10
        回复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反本体论倾向及其激进形式:
          后现代主义由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复杂纷繁的争论,很难简而概之,以至有学者说,我们无法说明“后现代”是什么。海德格尔因此说,“后现代”不是“什么”。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一种明确的理论纲领,但我们可以从其多样、混杂的思想观点中,贯穿出整个哲学特征的反本体论倾向。
          第一:德里达在“解构”中削平本体论。与海德格尔对于传统本体论的“解析”、批判地克服相比较,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对于传统哲学本体论表现了更为激进的态度。他极力主张以解构的“战略”颠覆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固有的二元对立,否定决定论思维模式,削平传统本体论。正是为了给实现这一宗旨提供依据,德里达才继承并含蓄地发挥了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用“在场——不在场”的差异或“二重性”取代“在场——不在场”的二元根本对立的思想原则,同时他又批判地吸取和发展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约定俗成原则和差异原则,即能指与所指的联结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而不是必然的和固定的;语言符号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总是在与其他符号的差异比较中才得以显示。在德里达看来,由于语言符号的意义是由符号在差异系统中的位置所构成,而这种位置又不稳定,常出现基于差异的游移变动,因而意义也总是处于不断的漂移、滑动之中,所以并没有什么优先地位。由此德里达为削平传统本体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石——语言(本文)的差异游戏踪迹说,断言语言(本文)的本性是“延异”的,即在空间方面,语言(本文)是一个差异系统;在时间上,差异系统中的在场总是系于不在场,本文、符号的意义并不是现时在场的,而总是被推迟、延宕,总是滞后的和待定的。延异就是在语言本文时空中的扩散、传播。正如德里达所言,延异“是一种不能根据在场——不在场的对立来看的结构和运动。延异是对文本作者思想的消解,本身是对中心的延缓、系统游戏的差异, 是差异之踪迹的系统游戏,那种使诸因素相互联系的间隙的系统游戏。”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6-18 11:33
          收起回复
            德里达倡导“解构主义”,诉诸语言的“延异本性”,其实质就在于,德里达否认人类的思想可以凭藉语言获得在场世界的本原实在性与确定性。他的哲学解构之肯定性的落脚点是,断定由语言世界所透露的差异系统的游戏特征,延异的踪迹化表明了人所面对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带有无限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的巨系统,它是没有最终的本原和可靠的确定性的,是非决定论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6-18 11:46
            收起回复
              此后,伽达默尔在“解释”中模糊了本体论。在上世纪60、70 年代,传统解释学实现了向后现代新解释学的嬗变,伽达默尔首当其冲。他所代表的后现代新解释学既不是认识论的释义规则体系,又不是传统本体论的溯源立论范式,而是步海德格尔生存本体论之后尘的新解释学的语言本体论。从伽达默尔关于理解和解释者、解释要素、解释条件、解释文本、解释方式的论述来看,他的哲学解释学对世界万事万物不作物质和精神划分,更不涉及物质与精神、心与物何为本原及其关系如何的问题。由于他所谈论的解释学的一切要素,都淹没于人的语言之中,所以,他所言说的一切存在物,都是物质与精神融合一体的存在物,他眼里的世界同样也是一个物质与精神融合一体的世界,似乎他的哲学的使命,就是揭示进入人类语言中的无数样式的物质精神融合物如何通过人类的理解和解释创造性地展示其历史性的存在和意义的。因此,这是一个在理论表述形式上企图超越唯物与唯心的哲学变革的尝试,而在实质上,是温和地回避了终极地回答世界的本原及统一性的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他的语言解释学生存本体论、只是一种人类生存的直接本体论,而不是人类与世界的归根结底意义上的本体论。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6-18 12:04
              回复
                哲学学科上有个术语叫什么来着,哦~【本体论承偌】,是的,就是这个东东:这个东东挺魔怔的,因为【它】要替科学实在论打口号笔稿,根据百科的说法:凡是指称科学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都得有一个【本体论依托】。他们是这样说的:
                哲学术语中的本体概念本身是人类语言中的一个符号而已,但是哲学的符号功能在于指称语言之外客观世界中的一个对象。当人们对“我们是否认为这个对象是存在的”这一问题作肯定回答就实现了指称的一个真理承偌。认为在语言所指对象具有不可观察性时,这种承诺尤为必要。这是人们继续谈论话语或研究理论的前提。比如说,哲学活动中有一个很明显的依托,就是黑格尔的那个【感性确定性】的“这是……”,因为“这是……”在逻辑上有“主体性确定”,即【这是……默认这时……,时间生成】、【这是……默认这里……,空间生成】、【这是……默认这人……,主体生成】,所以,我们会说【这是……】的指称对象必须有个【承偌】,即“对象的实在”要保证与【这是】后缀所依托出来的【……】对应上。也就是说,【……】是【苹果】,那么你之所以能从嘴巴里说出【pinguo】,是因为【苹果】这个实体上必然存在着一个【唯一质】在被【这是】的“指称运动”(主体动作)抽离出来的时候成了你能够表达的语言。也就是说,你在表达【这是pinguo】的时候,你实际上是被【客观世界】(这里的‘苹果’可以代指客观世界)的多元形式中的“某一质”给对应上了,这个“某一质”实际上就是【本体】(本质),但是我们不知道这【本体】(本质)怎么被主体的指称活动给抽出来的,但是“他们”(推崇“本体论承偌”的哲学学者们)会说这是一种“依托”、一种承偌。奎因作为逻辑实用主义者,是采取语言逻辑的分析方法同实用主义原则相结合的方式,切入本体论问题的。他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曾在西方哲学界引起过长期而反复的论争,其影响甚大。尤其是他的“本体论承偌”之说,表现了对于哲学本体论问题的一种复杂的态度,值得我们加以分析研究。
                奎因认为,本体论问题虽然内容是简单的,但要被区分为两个领域里的问题:一个是何物实际存在问题,即实际存在领域有无本体的问题。另一个是理论上言说何物存在问题,即理论领域言说本体问题。这就是所谓“本体论的事实”问题与“本体论的承偌”的问题。在奎因看来,科学家的理论学说,无不具有理论形态的本体论言说,都必会对于某种事物的肯定性言说或否定性言说,这就是某种本体论的前提,正如他所说“一个人的本体论对于他解释一切经验乃至最平常经验的概念结构来说是基本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06-18 15:16
                收起回复
                  哲学家、逻辑学家卡尔纳普说:“在逻辑上,无道德可言。每人都有随意建立他自己的逻辑即他自己的语言形式的自由。”
                  卡尔纳普说这话的原因并不是反理性的,更不能断章取义。首先,“逻辑学家”(逻辑实证主义者)【拒斥形而上学】,是因为他们眼里不能有【对象问题】,他们认为【对象问题】是【综合命题】,很容易造成【经验误判】,因为通过经验综合的实在问题在归纳上是不完备的,这正好也说明了证伪可以当做科学的前提;但是,较真的逻辑学家们对陈述的命题有着【处女座的倾向】,他们不允许出现命题的分析有语法漏洞,因此语言形式在演绎上就排斥或者避免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取向问题,更多的时候是要解决【自悖矛盾】,因此对于命题的形式本身来说,当然无需“道德句法”的捆绑,甚至他们都认为“道德句法”的使用带有很明显的摹状词说明,破坏了语法当中词语使用的意义。其次,在语法分析中,使用的词语并没有【正当符实】这种观念性依托、或者承偌;我们不会说“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然后这个命题是诽谤”,这本身不是需要某种【内涵】或者【立论基点】做基础的,这也是“逻辑学家”(逻辑实证主义者)从来不会把哲学活动看成是学说或者理论这种带有着替ZZ或者某意识形态“洗地”的范式。第三,在哲学的命题当中要尽量宽容,这是因为逻辑地肯定某种事物(包括世界的本体、本原)的存在,在分析命题当中是不能断言的,这很大程度上“逻辑学家”是当做【实验】看待的,他们会认为,某物(包括世界的本体、本原)存在与否的问题在事实上是悬置的,所以严格上说,【本体论承偌】就是类似于现象学方法的悬搁。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3-06-18 17:21
                  回复
                    没有黑的嫌疑,也不是替我敬重的哲学学者洗地,更不是什么【内涵】,或者混淆视听,下面这段话是有“预警”,但某某们别举报我,我没打出脏话,别让我的帖子被删。先吐槽一下,很多时候,人们通常用有色眼镜看问题,因此连逻辑都不讲;甚至含沙射影、小题大做、管中窥豹,用自己带伎俩博流量、带价值观取向的形容词、摹状词、关键词去误导阅读者。【断章取义】就是烂梗,但这就是有效,为什么?因为在【短视频】时代,碎片化的即时享乐是很节约消遣成本的,所以【断章取义】、划个重点无脑吃瓜者就嗨起来啦!主要是某些目的不纯者善于做文章,容易招蜂引蝶,引起键盘侠讨檄。所以,用逻辑说话的人不吃香的,更别说与人讲理性、评论需谨慎之类的……,没有必要是吧!因为某某们正义感都是爆棚的!“带节奏”从来不怕网暴甚至是乐意享受的,因为可以多多关注嘛——某某们的心思我懂,但我不猜,猜了就成了阴谋论,是这个意思吧!
                    言归正传,“落后不一定挨打,弱小也不一定会挨打”这句话放在吴教授文章的语境当中,并不存在任何问题。首先,结合上下文,我们需要清楚,作者表达的思想仅仅是【世界史普及】而已。但我想说是什么呢?对咯,这句话能不能成为一个逻辑命题呢?当从举证来说,抛开某某们【心气这个高亢】,好像文章作者没有任何一句【涉村论】吧!或许,“落后、弱小”这种词在文章语法当中使用的不到位,甚至涉及到了【要画面的感觉】;但是,不应该是文章形式结构上的“本质”啊!既然要严谨表达历史科普,那么至少就像我上一楼说的那样,不要揪着【对象问题】,影响到自己的认知判断啊!但凡表达、写作的语言不够自信,阅读别人文章的认知也聪明不到哪里去。是吧!那非要摆事实写文章、说话,人家也举例了,文章通顺还是有的嘛!需要笔伐口诛嘛!【旋律】对了没有错,也不是你们“怼”击的内容是假的,只不过能不能不要放大了话题度。是吧!文明人看问题不要动不动某某形态正确当做前提,这不高明啊!咱们这个村的人,文化传统上享受历史优越感当然是成立的,只不过“夜郎国”的人们更喜欢说自己国家强大。算了,就这样吧~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3-06-18 18:54
                    收起回复
                      某某们说我总是在批评【抽象】,我想他们应该是误会了。其实撇开文字的幻想、玄谈、诡辩,【抽象】也挺可爱的。至少,【抽象】单从用法本身去理解,【它】这个哲学动作应该是高明的。原则上,【抽象】不可以在那些驴马烂子们那里跟直觉挂钩,不明觉厉起来,驴马烂子们是不是连星星都可以摘了! 实际上,我最奇怪的地方,是象形文字怎么去表达抽象……,难道说,“爻”真的可以让我们的世界观视域打开了,还是窥探到人类真知了。我没记错的话,【梅花易数】也可以做算式,只不过这个算式本身的【进制】是不是有问题啊?听说,康节先生(邵雍)把【卦爻】放在【日月星辰的流逝】和【地表四象的定势】上面起算,得出了什么方法来着,哦,对了 ,叫【纪年方法】。按照康节先生的抽象神通,地球历经4320辰世,折合129600年。你们信吗?牛逼啊! 我看了一下他这个抽象原理,大概的意思是,地表时间【年、月、日、时】乃【12进制】为【小运】,地外时间元、会、运、世乃【30进制】为【大运】,然后怎么运算的,有没有【四则五律】,我不大清楚。如果【抽象】都像他这么神通抽天象的话,别说我的CPU不够,我想你们的也不应该够啊 。严谨一点讲述吧,抽象之所以与具体对立,并不是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或者说与感性材料对立,只不过大家可能是【做题家思维】太丰富了,死记硬背了太多【数学规律】,然后不知道抽象的初心了,不清楚怎么运用逻辑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了吧!所以说,我TM的在这里【反本质】、【反本原】、【反本体】就不知道抽象了吗?劳资一个研究生毕业的,数学很烂吗?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3-06-18 20:30
                      回复
                        奎因关于本体论两个领域的问题,本人有点心得,看一看有没有调和的哲学工作在里面,因为我们直接反本体论会出现逻辑上的漏洞,最麻烦的地方不是这个【承偌】,而是这个【事实】。理论上言说某物的本原、或者本质,这在ontology当中可以被悬置;但是言说实际存在的时候,我们会有逻辑上的【倾向】;这方面,我们可以在【范畴性质】中加以说明,相关于范畴的,不管某物的形式还是它的功能,都可以在“验前”(康德术语)的因果上归结为抽象的同一。实际上,我们很好去理解这个问题,比如说,【易溶性】是某物的倾向性质,那么相对于某物而言的范畴,那么这里就有了一个“本质”,或者说“本体”,因为我们很清楚西方形而上学是怎么运用“ontology”的演示的,就是the study of being,用中文来理解就是【系词论】,“to be”(存在)是一种动作,这种动谓词作用会套进there当中去使用,前提是保证逻辑句法是否成立、是否为真。比如“there is a man”是一个物质的实体,“there is a school”是一个观念实体,“there is a God”这个无法定论。而我们中文的语法在使用“存在”的时候,没有【“是”真“是”假】这种用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中文的“存在”是不需要【依托】,更不需要【倾向】,因为“存在”在中文语法当中使用是直观那个实体的【有】,或者实际上“存在”就是专有名词。言归正传,我们还是说“ontology”,前面在句法当中代入那个【倾向性质】——【易溶】,实际上就是【倾向本体性】,理解起来很简单,因为我们倾向的范畴在支持,也就是我上一楼给出的灵感——抽象的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数学符号、几何符号不就是这么用的嘛!我们不能把【倾向性质】的【验前动作】(这个‘验前’,就是康德文本的先验,懂的人都能懂,我不做解释)给撇丢了,不然我们的认识论当中将有很多的逻辑动作没法形式上为真,规律的使用会卡壳,特别因果律将没办法联结成句式。所以,当“易溶性是盐”这种命题在文本当中使用的时候就不需要感性材料做支撑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3-06-19 00:44
                        收起回复
                          突然之间,我感觉我的思维有点惰性;或许是因为我走入了“形而上学倾向主义”的套路中无法自拔。这所谓的“倾向性质”不应该是“套话形式”啊!人怎样的丧失掉【独立判断】呢?根据汉娜·阿伦特的说法,【平庸性】是匪夷所思的丧失掉了现实独立性。用一种不涉及伦理学和ZZ形态的话来说,“平庸”的逻辑是那种倾向、附庸在权力话语之下而产生无独立思考的状态,“平庸状态”甚至是一种症候群、曼德拉效应。实际上,某种【拘束性的宏大结构】、或者类似于【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确实能够扼住人思的独立状态使其漫无目的。原则上,还能有功能性思考的个体不能是【认知偏差】,实际是【形而上学的直觉】使个体的思考失真。
                          “Being there is a ontology”——这种语法句式“XX是XX”怎么很像【同语反复】,莫非是分析哲学中的“重言式”!怎么说都不为过,讲【套话】、玩【套娃逻辑】是人类的“本体性”(本性),就好比如楼上吧友的这句话:“世界观必然是本体论,但本体论不一定是世界观。”——我能说这位吧友讲正确的废话来显摆存在感吗?首先,对于个体的认知来说,世界观是“摆位置、混时间的”,而本体论是“最普遍、最一般的”,所以本体论内涵了世界观,所以这位吧友讲了废话。其实人类有一种范畴能力也是先天的,就是“收纳”;当然,我这里说是人类的形式能力,并没有指涉“收纳”的内容。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哦:“人类为负熵而生。”~所以你们想啊,人类为何会建构性的成长出“有序”,那是因为我们自在的感性要素不允许自己“混乱”啊!所以呢?所以我们的生活总是不间断的在整理“类型”,看样子这就是“收纳”咯——总是使我们自己看着整洁一点、不那么糟糕,这其实就是他们说的【工具理性】。在我的理解看来,这实际上也是【归属的形而上学】,或者叫——【本体论的倾向】。用哲学的话讲:“倾向归属是归属那些概念必然地占据某特定功能角色的性质,它们只是后验地具有某种形状或结构特征。”当我们说一个对象有某个倾向性质时,通常意味着该对象满足一个以刺激条件和显现方式进行刻画的反事实条件句。比如说,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东西,他是一个杯子,那么他就是用来喝水的,无论它是什么颜色,无论他是什么形状,他都是用来装水,然后必然性的就解决了人们口渴的问题。“本体论倾向”还有一个能力:就是人类在实行“收纳动作”(实践)的时候,通过对一个事物下定义,然后必然性的知晓了一个事情的作用范围,适用条件,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操作和运行。但是,人类的“收纳动作”,或者说【本体论倾向】的方式也会遇到他的瓶颈。最常见的一些瓶颈就是,如果有一些新鲜事物的出现,新的事物如果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旧有的体系之中,那么这种新的事物就会造成这个体系运转的一些危机。(也即,旧的平衡被打破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有无数次这样的现象,在这里我简单举例:当欧洲人第一次进入美洲的时候,美洲原住民对于骑着马的欧洲人很是好奇,不仅仅是因为在美洲大陆上并没有马这一种生物,他们对于人骑在马上,手里拿着枪的样子很是好奇,他们从没见过或者听说过这种东西,他们是人么?他们有着人的面孔,但是他们的下半部分确是动物的外形;他们是动物么?但是他们却有着人的外形?他们不是人,也不是动物,那他们是什么?——(潜台词:“奥,他们是怪物”)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23-06-19 13:47
                          收起回复
                            有宝子们让我科普一下,后现代话语体系是如何消解本体论的?我这快速反应了一下,发现这个话题在哲学上也挺时髦的。首先,他们认为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这种“烧热CPU的”批判性活动是非常考验个体的知识素养。“口头表达”……比如说那种在团建活动上的演讲、或者领导开座谈会之类的讲话活动本身都得有个底稿,那么这个底稿必须基于某某团建形态的思想正确,但凡有错误思想、讲话没边、或者嘴瓢了,那岂不是很糗。他们说——话语体系就是这种,沿着演说者思想背后有撑腰,只要【语言内涵】对了,放放厥词、鼓鼓动、煽煽情都是不为过的。然而,“后现代哥们讲话”比较奇葩,为啥呢?后现代哥们自诩【行为艺术家】,“话里话外”都得由着性子,这叫【反理性】,别拿什么“语法规矩”、“文化教养”之类框定我所要揭示的【不公现象】。实际上,后现代哥们讲话之所以言辞犀利是因为【“自由”自由】。“自由”——这里加引号,是要表示“它”很像个烂梗,随心所欲、想怎样就得怎样,什么劳资今天“水果拼盘自由”、“泳池派对自由”、“海滩裸露自由”、“做女人自由”、“奥利奥自由”、“biubiu自由”、“无限防卫自由”、“DJ蹦蹦自由”、“rap自由”、“高潮自由”……等等之类的,重点要突出【心情自由】。所以,西方人有很强烈的【心情主义】,他们认为心情就是劳资的本体性——地表之上,不得是“游戏人间的自由心情”,不然枉活了此生 。后面这个不加引号的自由,表示的是【假装积极】,但凡读了点书,还不得让人文化一点嘛,是吧!得有格调的、知识分子的魅力得张扬——RodenStock黑框眼镜鼻梁上得挂起,然后优雅的谈论着佳士得的品类、我家的萨摩耶、或者城堡庄园里的邂逅……如何如何的让我自立自强。简单点说,不加引号的自由就是精致利己。横着走不得是人类的意志规定!要的就是这种扶着帆船、手把着直升机、骑着骏马游历世间、浪迹天涯的感觉,这就是自由(不加引号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23-06-20 11:46
                            收起回复
                              我们不要总结规律说自由落体运动方向指向地心,我们应该说,真空向周边上升,这个规律也许更加合适。
                              不经意之间,我们见证了相当一部分本体论论述,因为大多数的认识论都用它的对象来定义知识,而这些对象就是一种实体(比如柏拉图的理念和贝克莱的感觉材料)。我们已经看到,柏拉图、笛卡尔以及洛克都应当被视作二元论者。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则是一元论。
                              如果我们从著名的“大街上的人”的视角来考察本体论范畴的名单,似乎最不可能的就是虚无主义。日常经验告诉我们,某些东西存在。你会很高兴地听到,所有的哲学家都同意“大街上的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可能除了古希腊的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道德虚无主义:并不是没有什么东西存在,而是没有什么东西配得上存在,因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冒犯,或许是对完美虚无观念的冒犯)。“大街上的人”让我们想到高中物理课上告诉我们的万物都由原子组成。这是一元论吗?但是“大街上的人”大多会持有多元论的观点,因为他们知道有很多种事物存在:狗、梦、枪眼……以及其他。但是这些都能化归为物质或者精神实体的组合(想象狗是像真实狗的东西,但毕竟不是非常像)。在这种情形中,多元主义可能是正确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23-06-21 22: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