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吧 关注:487,273贴子:6,975,766

【影评】《在云端》:我们如何面对虚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冷静地倾听千万个悲剧的叙述,娴熟地说出对不幸者的祝福。那行色匆匆的赶路者们,有谁能解雇我内心的虚无?关系到了什么程度,爱情到了哪种地步。本以为抓住了笃定的幸福,却终于发现身旁已尽是迷雾。不要质疑我的话术,不要揣测我的去处,不要试探我的真心,不要阅读我的孤独。在云端飞行了一千万英里,我依旧无法踏上归途。
第一个超长影评,献给我的人生电影---《在云端》。


IP属地:四川1楼2023-10-03 23:11回复
    长评预警,几乎注定不会火的一篇(因为太长了...)。发在奥吧,希望有和我一样、爱这部电影的人,或是看完后感触很深、想听听解读的人,能在我的文字中找到些许共鸣,或是重温观影时的那种奇妙感觉。希望大家能够耐心读完


    IP属地:四川3楼2023-10-03 23:14
    收起回复
      一、失业者们---常常被遗忘的大多数
      在学习初中历史,讲到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时,我就一直在想:当危机发生时,投资失败的投资人,破产公司的管理者,突然接到被裁员通知的员工们,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在自己的领域深耕数十年,他们如何面对自己过往的努力和成就被一笔勾销,如何面对人生目标的突然丧失?又有多少人,能够开启全新的生活?
      然而历史书从来不会讲这些,就像我们或许可以背出罗斯福新政的纲要,却说不出哪怕一个因危机而跳楼自尽的可怜人的名字。
      因此,看到贯穿全片的Ryan或者Natalie与失业者们的对谈,我才会有很深的感受。那份惊讶与愤怒、伤心与绝望,如此深切地展现在每一个观众的面前,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才是这部影片的主角。
      2008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原因,繁杂的次贷关系,评级机构、证券市场和政府的勾连...或许大多数失业者,一辈子最多只能对其一知半解。他们仍然不能理解,金融大佬的操作,、钱人的博弈游戏,离自己这么远,却为何能对自己的人生造成如此大的影响?他们挥出拳头,砸向的却只有空气。
      他们只知道:
      自己和家人只能搬进促狭的居室,吃简陋的一日三餐,依靠失业补助金,艰难地活着;当女儿患上哮喘时,只能把女儿抱在怀里,眼睁睁见证着她的痛苦,却无能为力;他们将无法对妻子或丈夫解释,儿女对他们的崇拜和敬佩也将会渐渐消失...
      当生活的目标从“活好”变为生存,当最为微小的开支都足以使人犹豫良久,恐怕没有人不会迷茫。然而,“你我都是行走的时钟,你无法使它暂停”,更为悲剧的是,他们连迷茫的时间都没有,连思考的机会都没有。填补助金资料,投简历,参加面试,找兼职,安抚孩子们的情绪...无数无比现实的重压,一股脑压在了他们头上,难以面对,却无可逃避。
      于是:
      曾经风度翩翩的成功人士,掀桌子,砸椅子,对着坏消息的使者破口大骂;
      曾经一言九鼎的决策者、公司高层,向两位根本无法决定其去留的解雇专员苦苦哀求;
      已经57岁,行将退休的员工,对着屏幕那头的两张脸,像个孩子一样掩面哭泣...
      还有那个跳桥的女子,我们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让她拥有如此坚定的决心,让她对人世间的一草一木已完全不再依恋,让她神情坚定,斩钉截铁地说出:“我已经有计划了,我家附近有一座很漂亮的桥,我将从上面跳下去。”并付诸实践。
      我们永远都无从得知,登上那座桥的她,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想着些什么。我们只知道,她未曾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这是个残酷的世界。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不像好莱坞大片,奇迹总能在最后一分钟降临。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0-03 23:26
      收起回复
        二、Alex---责任与避风港
        我们再把目光转到影片着重叙述的三个“成功人士”上。
        首先来聊聊Alex;其实,她才是商务人士的最广泛,最真实的写照,而非Ryan。她的婚姻也是本片最大的反转,使人惊讶的同时,大大加深了本片的内涵。
        她成熟,优雅,热情而又边界感,枯燥的飞行任务对她似乎完全没有影响。对于空中飞人的身份,她既不享受也不厌恶,就这样飞来飞去,看到美丽的风景,遇见有趣的人。她和Ryan,永远都不是一路人。只是恰好共享了彼此的孤独和迷茫。
        是的,她是孤独的---否则她又为何投入Ryan的怀抱,又为何发出又接受了Ryan与她的一次次邀请?
        她清楚自己的责任,作为一个男人的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接受并珍惜着自己的“real life(真实生活)”,珍惜着他们与她的陪伴。然而对她来说,这还不够,她终究还有着自己的欲望和热情。终于,她找到了一个避风港,部分逃离了Natalie和后来的Ryan梦寐以求的“完美婚姻”---某种意义上,Natalie和Ryan颇为相似,而她是三人中的异类。
        “当你34岁时,你会发现所有外貌要求都不重要,当然你会偷偷祈祷他比你高...不要是个混蛋,喜欢我的工作,出生良好,喜欢孩子。健康到能陪孩子玩。希望他挣的比我多,不然这将是一个定时炸弹。我会偷偷祈祷他没有完全秃顶,但我最近都不在乎这些了...还有和善的微笑。”这是她对择偶条件的自白,可是我们无从得知,这些是她丈夫的特点,还是她心目中情人的特点(我们只知道乔治克鲁尼完全符合hhh)。无论如何,在她的真实生活中,只有一个男人的存在。
        没必要谴责她,不仅因为她认为Ryan也和自己追求一样的东西,更因为---她也是孤独的,也同样在尘世间寻找着自己的精神依托。


        IP属地:四川8楼2023-10-03 23:39
        收起回复
          未完待续,全文共8个部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10-03 23:48
          回复
            三、Natalie---摇摇欲坠的理想主义
            毕业于名校,有着一腔热血和干劲,誓要改革整个解雇行业的行业规则。初见Natalie,我们会把她和事业女性、有为青年划上等号。
            她也确实如此。在飞机上编辑事无巨细的解雇流程,每一次键盘的敲打声都饱含热情;在工作间争取实践解雇他人的机会,每一个很快突出的单词都蕴藏着渴望与期待。她是老板们最为青睐的那类员工,年轻、有活力、敢创新、一心扑在工作上。
            同时,她也是个完全的理想主义---坚信自己的意见能被整个公司采纳,非“真命天子”不嫁,“若我有这么多里程,我会随便挑一个终点,飞过去...”她对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充满着希望,为理想而奋斗。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当失业者声称自己要自/杀时,她会难以置信地夺门而出,眼中蓄满了泪水;于是我们可以理解,当收到Brian和她分手的短信后,她会直接哭倒在年长男同事的怀里,即使他们此时还并不熟悉;当Ryan说“我和Alex的关系比较随便”时,她会情绪激动地高声呵斥,甚至全然忘记了礼节...因为一个男人来到奥马哈工作,却被抛弃;想要让他人走出失业的阴霾重获新生,却反遭辱骂;雄心勃勃想改变一个行业,却无意间与自/杀事件扯上了关联...
            她不能理解,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了?怎么会如此黑暗,如此深邃,如此不可捉摸?
            她这才明白,在这个世界,想做一个理想主义者,这太难了。
            但她依旧没有停止寻觅自己的“真命天子”,在入职新公司后,她应该也不会停下大干一场的步伐;追随男友进入裁员公司,虽然男友最终离她而去,但她收获的经验和成长,将使她更为成熟。而她心中的“理想之火”,仍没有就此熄灭。
            她对理想主义的信仰已摇摇欲坠,但依然得到了保全。这是本片最给我慰藉的地方之一。


            IP属地:四川14楼2023-10-04 23:02
            回复
              四、Ryan---无法装满的背包
              Ryan是新世纪塑造得最成功的好莱坞电影角色之一。这是我的断言,当然,就像我认为本片是新世纪好莱坞top5剧本一样,这种说法充满了争议。
              聊Ryan之前,想先说说乔治克鲁尼的这个表演---和很多人的观点不同,我认为他演得不尽如人意。乔治克鲁尼有着无比贴合的个人气质,甚至过往经历都和Ryan很像,应该说选择他作为男主,很有道理。但是克鲁尼更像是只在用气质演习,很多不同场景下,他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表达都是相似的,没能把这个复杂角色驾驭得特别好。
              好了,言归正传。Ryan开头的自述和演讲,正是本片吸引人好奇心的“王牌”,也对Ryan的经历和性格作出了极简练有效的刻画。他一年四季往返于各大城市之间,在飞机上度过一个个日夜;他一年在外322天,却认为回家的43天是“极其糟糕”的;他扮演者坏消息使者的角色,开口永远是“We're here to talk about your future"...他享受着漂泊的生活,享受着那份孤独,期待着一千万盈利这个里程碑的到来。
              这样的人多吗?当然很少,即使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太少了。这项工作过于特殊,普通人似乎离它太远了,远到无法想象”在云端“的生活究竟是怎样。
              这样的人很少,就不能引起共鸣吗?完全不会。我们都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难以言说的欲望、追求和困境。这就是本片最成功的点之一---用一个几近”猎奇“的角色设置和故事,映射出我们最广泛的矛盾心理。我们都不是Ryan,但Ryan却能够代表我们任何人,任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自由与羁绊之间、不同的人生看法之间犹豫、迷茫、徘徊、迟疑的人。在Ryan给出他的”背包理论“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似乎很有道理;当Ryan放弃第二次演讲,奔赴芝加哥时,我们又会为他的勇气而惊叹。移情的效果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抗拒亲密关系,又害怕直面孤独。“这,不仅是后来的Ryan的写照,更是每一个新时代的”新新人类“所可能面临的困境、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Ryan对于”改变“的态度也值得玩味:劝说失业者的最好方式,就是强调”改变“的价值,他的演讲中,也多次提到”向前才是生活“;但他本人却享受一成不变,享受着不变的生活、枯燥的职业,生活中唯一的变数就是”艳遇“各种女人。他一方面很现代,拿着一个笔记本电脑穿梭于全美国,成为各种俱乐部会员(俱乐部这个设定也很有意思,他加入了这么多”俱乐部“,却是最习惯独处的人,他最终也加入了全世界仅7人的俱乐部---一千万英里飞行者);另一方面又很复古,坚决反对网络解雇,认为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IP属地:四川15楼2023-10-04 23:16
              收起回复
                (接15楼)
                最终他选择了改变,决定放弃对孤独感的崇拜,然后...重新回到了云端,回到了之前已经习惯的生活。他说出那句"I thought I was part of your real life",那是全片最令人心碎的时刻。
                Ryan塑造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结尾时复杂的心理。达成一千万英里时,我特别害怕他说“我觉得这些都没意义”,然后主动请求结束“在云端”的生活。若是如此,影片“多面性”的迷人就将不复存在。还好,他只是平静地接过了那张曾梦寐以求的卡,笑着指着飞机:“(我的家)就在这里。”此时他究竟是怎样的心理?是背包再度清空的轻松,还是对自己“勇敢”经历的自嘲;是对“以苍穹为家”信念的再度确认,抑或是对其的无奈选择,对Alex和“地上之人”的思念?影片没有给出答案,每个人都可以对其有不同的解读。
                无论怎样,Ryan的背包终究是无法装满。到最后,他依然是“Mr. Empty Backpack”,独自在云端积攒着人生的里程数。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3-10-04 23:57
                回复
                  四、Ryan---无法装满的背包
                  Ryan是新世纪塑造得最成功的好莱坞电影角色之一。这是我的断言,当然,就像我认为本片是新世纪好莱坞top5剧本一样,这种说法充满了争议。
                  聊Ryan之前,想先说说乔治克鲁尼的这个表演---和很多人的观点不同,我认为他演得不尽如人意。乔治克鲁尼有着无比贴合的个人气质,甚至过往经历都和Ryan很像,应该说选择他作为男主,很有道理。但是克鲁尼更像是只在用气质演习,很多不同场景下,他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表达都是相似的,没能把这个复杂角色驾驭得特别好。
                  好了,言归正传。Ryan开头的自述和演讲,正是本片吸引人好奇心的“王牌”,也对Ryan的经历和性格作出了极简练有效的刻画。他一年四季往返于各大城市之间,在飞机上度过一个个日夜;他一年在外322天,却认为回家的43天是“极其糟糕”的;他扮演者坏消息使者的角色,开口永远是“We're here to talk about your future"...他享受着漂泊的生活,享受着那份孤独,期待着一千万盈利这个里程碑的到来。
                  这样的人多吗?当然很少,即使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太少了。这项工作过于特殊,普通人似乎离它太远了,远到无法想象“在云端”的生活究竟是怎样。
                  这样的人很少,就不能引起共鸣吗?完全不会。我们都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难以言说的欲望、追求和困境。这就是本片最成功的点之一---用一个几近“猎奇”的角色设置和故事,映射出我们最广泛的矛盾心理。我们都不是Ryan,但Ryan却能够代表我们任何人,任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自由与羁绊之间、不同的人生看法之间犹豫、迷茫、徘徊、迟疑的人。在Ryan给出他的“背包理论”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似乎很有道理;当Ryan放弃第二次演讲,奔赴芝加哥时,我们又会为他的勇气而惊叹。移情的效果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抗拒亲密关系,又害怕直面孤独。”这,不仅是后来的Ryan的写照,更是每一个新时代“新新人类”所可能面临的困境、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Ryan对于“改变”的态度也值得玩味:劝说失业者的最好方式,就是强调“改变”的价值,他的演讲中,也多次提到“向前才是生活”;但他本人却享受一成不变,享受着不变的生活、枯燥的职业,生活中唯一的变数就是“艳遇”各种女人。他一方面很现代,拿着一个笔记本电脑穿梭于全美国,成为各种俱乐部会员(俱乐部这个设定也很有意思,他加入了这么多“俱乐部”,却是最习惯独处的人,他最终也加入了全世界仅7人的俱乐部---一千万英里飞行者);另一方面又很复古,坚决反对网络解雇,认为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3-10-05 01:44
                  收起回复
                    五、改变---必然来临的浪潮
                    Ryan工作的内容,就是劝说失业者们改变,改变心态;改变对未来发展的期望;Natalie想要改变整个产业,却遭到Ryan的猛烈反对;故事的最后,Ryan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不变的节奏,他的心境却已改变...改变,无疑是本片的关键词之一。
                    先来聊聊失业者们的改变。令人悲伤的是,这种改变已经是既定事实,而非可以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项。这种改变就是命运的无常,如果你接受它,不过是让自己过得舒畅一些,这种接受是被迫的。我们不会知道,片中那位对厨艺感兴趣、被劝说后渴望重操厨艺的失业者,之后是否能圆梦。若真能如此,那这个命运驱动的改变,却成了它完成人生目标、达成理想的助推器。但这样有失去的梦想,又愿意坚持的人有多少呢?他们难道都能成功吗?诚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失马”后最大的可能性依然是“非福”,当然,如果你能接受这个事实,正视这种处境,或许能从“非福”中悟出一点“福”来。既然人生已如此惨淡,向坏方向的转变又有其必然性,那么被迫接受它,是你余生的唯一选择。
                    再说说现代化的改变---这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影片有一处很有趣的照应(本片的伏笔和照应实在太多、太精细):Brian发短信和Natalie分手,Natalie非常难受,Ryan和Alex也觉得Brian极其缺乏尊重;最后Natalie却也用短信发的辞职书...这就是现代化的必然性,当人们习惯了现代化,省时省力的操作,他们会不自觉地抛弃某种“仪式”,而不顾对方的感受;即使自己已经感受到了不受尊重,却还是会不假思索地对其他人 采用现代化的方式。这也是影片探讨的话题之一:现代化和人情,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而这个问题,在关于网络解雇的讨论之中,被分析得更为深入、透彻。有失业者自/杀之后,公司暂时搁置了网络会议解雇的方式,让员工们重返云端。似乎解雇专员在面前,就有人与其共享这份苦涩,更具仪式感,被裁的人也会感到更受尊重,这似乎确实比网络裁员人性化太多(正如Ryan所说,短信分手就像网络裁员);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像Ryan这种“久经沙场”的“老狐狸”,即使在场,也不过是依照已实践过千百遍的套路办事、准备好万能套话、心里祈祷着早点结束罢了,有时还耍点花招(说好还会联系失业者,其实再也不会),那这种在不在场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指向了人与人之间必然的疏离---网络、手机等现代化发明,只是加剧了这种疏离,而非其根源。我们当然无法谴责Ryan,他们不过是完成工作罢了,他们以此为生、业绩或者考核也许就是裁了几个人,既然如此,他的行为有什么可谴责的呢?人与人之间本就是难以共情的,极大多数人遇事最先想到的依然是自己,依然是在以自己的角度看待(这大概是网络撕/逼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现代化的改变“导致”了疏离和孤独,这种说法本身就不严谨。
                    所以,网络解雇、短信社交等现代化改变下的产物,究竟是好是坏?没有答案。我们只知道,就和失业者的改变一样,这种改变也有其必然性;网络解雇只是被搁置,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方式一定会被重新启用---其成本优势实在太大。现代化是一个浪潮,我们都将被浪潮裹挟---你可以说这是“劣币驱逐良币”,也可以说这是“科技的进步造福人类,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无论如何,你我也只会是这场巨变的无数个见证者之一。


                    IP属地:四川29楼2023-10-05 20:01
                    回复
                      六、婚姻---天堂与牢狱
                      本片中的主人公们,正是不同婚姻状态的缩影(其中有几个人物,看第一遍时很难注意到):
                      Ryan,从坚定的中年不婚主义者,到毅然前往芝加哥欲与Alex共度余生,最终空留愁绪;
                      Natalie,年轻未婚,渴望真正的爱情,在找到“真命天子”之前不愿妥协;
                      Alex,有美满的婚姻和家庭,它们却也无形中成为了她的牢笼,她在飞行路上寻找着避风港;
                      Ryan的姐姐Kara,和丈夫Frank尝试分居,婚姻似乎出现了裂痕;
                      Ryan的妹妹Julie和她的丈夫,刚刚步入婚姻殿堂;
                      帮Ryan接收了“人形纸片”包裹的女人,忠于其爱情,拒绝了Ryan的邀约...
                      不同代际、不同婚姻情况、不同心理的人们,或追求美满婚姻、或拒绝婚姻,或被婚姻所困、或试图挽救婚姻。所以,婚姻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Natalie曾列出她心中婚姻的价值---爱的激情、稳定性、谈心、过一辈子、不会独自死亡...却都被Ryan一一否认:他不相信爱,也认为婚姻几乎不可能稳定;谈心和朋友也可以做;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对“not dying alone”的回答---当我12岁时,我们把祖父母送进了养老院。我的父母也同样如此。我们都会独自死去。但是,那些圣地亚哥邪教徒(集体自/杀),它们不是独自死去的。令人震撼,逻辑又仿佛无懈可击。
                      然而,另一段几乎与之完全相反的论述,也是Ryan给出的---在他婚礼当天劝妹妹的未婚夫时:“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是否都有人陪伴?”“是。”“当你想那些“狗屁”玩意儿的时候,你是否是单独一人?”“是。”“看到了吗?陪伴让生活更好。”豆瓣一句短评让我印象深刻:原来婚姻未必非要有一个POINT,你只是需要一个COMPANY,一同分享生命中的太多时刻。
                      是的---婚姻的最大价值,或许就是陪伴,就是选定一个人,成为你人生中的co-pilot。激情毕竟充满了冲动,难以长久保持;而性/欲,完全可以通过Ryan的艳遇来满足。然而,艳遇和独来独往都满足不了的,是陪伴。我们无法陪伴彼此到死亡,“直到生死将我们分开”,多数时候只存在于结婚的誓言中;但我们确实能从彼此的眼里、心中,感受到一丝依托。正如Ryan带Alex参加婚礼,又与她分享自己的学校经历---谁能想到,商业精英,天天把“背包理论”挂在嘴边的Ryan,年少时竟然是一名体育健将!那些令人感慨的过往、找不到人分享的故事,都可以借助婚姻的媒介,使另一个人感受到那份惊喜或是失望、激动或是悲伤,并让彼此的陪伴更为牢固,一同去面对那份与生俱来的虚无。


                      IP属地:四川31楼2023-10-05 21:05
                      回复
                        所以,陪伴就是婚姻的最大价值吗?当然不一定,如果本片给出了一个确切的答案,那它的魅力又会减少几分。大家高中应该都写过“二元思辨”的议论文,给两个似乎完全相反的中心词,去论证它们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且不需要偏向任何一方。某种意义上,本片就是二元思辨的范本---无论对于前面提到的改变,还是婚姻,抑或是之后将提到的孤独,影片从未下过非此即彼的结论,从未喋喋不休地向观众灌输“要xxx,不要xxx”的死板理念。它只是展示现实,展示角色们的选择和生活状态,并在幽默和些许惆怅之中提出这些问题,也从来不给“标答”。就像前面所说,这就是多面性的迷人。
                        我们当然可以像Natalie一样,认为婚姻的本质就是永不消逝、非你不可的爱,追寻自己的真命天子---“白领,大学毕业,爱狗,爱喜剧,6英尺1英寸,棕色头发...”只是我们需要更加成熟,把对方的内心作为更重要的标准,而这种对完美爱情、极致浪漫的追求本身,就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浪漫和美好;我们也可以像最初的Ryan一样,认为婚姻是骗局----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吗?而Ryan后来苦苦追寻爱情,却只是证明了他的孤独、婚姻的脆弱,似乎还印证了这种看法。
                        或许又得搬出那套已被“用滥”的比喻---婚姻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我们看到了其美好和动人,也看到了其脆弱和不堪一击,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了。


                        IP属地:四川32楼2023-10-05 21:14
                        回复
                          明天更新最后两个部分。


                          IP属地:四川33楼2023-10-05 23:31
                          回复
                            七、孤独---无法扭转的根本处境
                            从影片的一开始,最吸引我的,就是Ryan的孤独感,和他对孤独的享受。
                            或许是性格和心境都和他有些类似,自童年起,我就喜欢独自一人的时光,一个人想些好玩的事,写些有趣的文章。但我依旧无法像最初的Ryan一样.彻彻底底地享受那份孤独,我时常陷入虚无,陷入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之中,苦苦求索,却没有答案。
                            而Ryan坚定的对孤独感的享受,使我无比惊诧,又有些羡慕:这是一份真正将人生的背包清空的工作,这是一个真正摆脱束缚的人生。但他最终输了,不是败给了Alex,而是败给了内心深处对于羁绊的渴望。The story of a man ready to make a connection.多么贴切的宣传语。
                            而Alex,如前文所说,又何尝不是孤独的?Natalie同样如此,一个坚定的革新者,自然会遭受来自同事和领导的层层压力,Ryan其实是很善良的,某些居心叵测的人可能会耍阴招,来阻止她的计划;从古至今,行业的颠覆者都是孤独的;Ryan的妹夫在婚礼的前一晚,也同样陷入了孤独和虚无,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是的,从本质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独自面对着命运的风浪。并且在几十年后,我们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再灿烂的人生都终将化为尘土。孤独是一个人的根本处境,我们无法扭转它,我们终将成为他的奴隶。
                            为了排遣这种孤独感,他们想了很多办法。Ryan最初的做法是享受孤独,把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物当成珍宝,甚至当成自己的一部分。Isolated? surrounded by people.出入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见证他人的喜悦与悲伤,而不参与其中,这种旁观者的视角的确颇具吸引力。清空背包,烧掉背包里的重物,轻装上阵,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余生的孤独。然而正如前文所说,人的内心仍渴求着羁绊,对孤独感的极度享受也很快就此破碎。毕竟虚无本身就与人的生命力相对,你无法强迫自己对虚无产生一种“荒谬的信仰”。
                            Ryan最后的做法是追寻爱情。审视自己的过往生活,抛下一切前往芝加哥,寻找温暖和爱,而结局却是让他更为孤独,或是说证明了他与生俱来的孤独。当选定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对其的反叛可能会使自己和他人都陷入一种不确定性,进而破坏某种“心照不宣”的协议,导致孤独感的加强。
                            Alex的做法是找个避风港。这仿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毕竟这似乎兼顾了责任和欲望。然而即使抛开道德不谈,这样的行为本身也正好承认了自己的孤独,承认了自己的婚姻不能带来所渴求的情绪价值。理所当然的,她会时常陷入纠结和拧巴,陷入对于孤独感的质问。
                            而我们又何尝没有呢?我们参与各种各样的聚会,寻找各种各样的乐子,发明各种各样的娱乐手段。我们发朋友圈,刷微博,逛贴吧,聊QQ,走入他人的生活,共享彼此的重要时刻,尽可能享受自己的人生。
                            然而当夜幕降临,当曲终人散,总会有某一个时刻强烈的孤独感和虚无感会吞噬我们,让我们不由去思考:这些都有什么意义?既然独自死亡的终极结局不可扭转,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就这样结束了吗?人生,就只是一个被孤独和衰老渐渐击败的过程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23-10-06 13:53
                            回复
                              @一生忧伤只为君 影评贴申精


                              IP属地:四川36楼2023-10-06 14: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