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1,436贴子:1,134,757
  • 29回复贴,共1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反复琢磨之后,我觉得这两句话才是学习道德经的根本。
无欲状态下无欲无求,事不关己,不加以命名界定,犹如观山看水,由其自然运动,看着它们玄妙变化。这里芸芸万物都是“无名”的。
有欲状态下,循着规则,循着界限,或者安照有要求的方向,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观察,道在范围内的变化。这里就能领会到有名的意思了,有欲就有了名,有名就有了范围界限。
用现在的词客观是无欲,主观是有欲。
道,不自生,无性无状。在道的范围内,万物又能相生,道不自生却能生万物,这样无为却能达到有为,竟是如此玄妙。
人的自生和生它的,万物之一。也顺着道的规律前行,道的规律就是德。人是无法修道的,道是最大的是不生的,人只能修德,顺德而生。修德而悟道,圣人的悟道在无为而治,芸芸的悟道是在有为顺德。
文中的圣人都有着掌控“有欲”范围内的德行生息,才能效仿道的无为。而道德经也是作者试着以圣人的身份去进行治国的理论,但是老子并不是圣人。
以文中表达出来的圣人,我理解的是贤明得道的帝王,最高管理者。
加上后面的绝圣绝智,根据当时的动乱和政风,我认为那是追求圣人和贤人的美名,而忘记实其腹的根本。
以无欲和有欲两个视角去观察道,学习道德经,也才是学习的根本,才能领悟其中,才能感受其外。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2-21 11:17回复
    观字是什么意思,感观,观察,洞察,等待。还是其他意思


    IP属地:浙江2楼2023-12-21 12:28
    回复
      欲应该分为心欲,和躯体欲。心欲是想,想法。躯体欲是要,需要。


      IP属地:浙江3楼2023-12-21 12:31
      收起回复
        欲派,名派,有无派,其他派。你是欲派。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2-21 13:42
        收起回复
          德便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修德就是在修道,厚德载物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2-21 14:29
          收起回复
            圣与智同。
            二极管始终无法理解结构性动态思维。
            若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
            世界就是这样子,你明明白白的讲给大家听,多数受限于自身识障听不懂,甚至认为是荒缪的。
            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2-21 15:05
            回复
              往上它就印证,道与德,道是自然的总结(客)。德是人思的总结(主)。往下印证,德里的上德(善,朴)和下德(礼,仁),体现在人的行为上,就是无为和有为。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2-21 16:41
              收起回复
                道是有其运行规律的,天地为道所生,人只能看到天地,那道在那里呢?看日出到日盛可观一阴之无,看日盛到日出可观一阴之有。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12-21 20:47
                回复
                  一阴一阳混成道,知阴阳规律,也就找到道的规律了。还是要靠观。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12-21 20:54
                  回复
                    大道,是无为的,不自生而能生它。大道道被视为开始,有人用一表示,然后道生阴阳,在阴阳的德行下生万物。
                    道是至高无上的,万物芸芸从它出。
                    这种至高无上的无为而治,只有道能做的。而在群雄涿鹿的各国纷争中,这种无为而治的结果是国家被灭,这就是几千年不能被用来治国的事实。无为那是道的境界,万物芸芸都是道的产物,都是按照道的德行进行有为的变化。有为,是顺德修行的根本。悟道不修德,那只是一个人的心境变化。只有悟道修德才能知行合一,人最高的境界只能到上德,这才符合道德。上德之上就是道了,道是万物的起始,人不可能脱离道做到另一个“不自生”。
                    所以那些躲起来,或进山进林悟道的人,就违背了德行。悟道了却不修德行,那跟追寻圣人的美名有什么区别呢?
                    在这国际纷争中,世人都是道内的万物之一,进行各自的有为生发变化。
                    修行,顺德。有为,顺道。明白顺德的事,遇到顺道的事要勇于出来进行有为的行动。修得卫道,是符合当今的主义。而捧经称教,只是仰慕圣名罢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12-22 10:13
                    回复
                      行无为之治,是不符合道生物,物相生,以小道行大道的德行,是会被生它物的。
                      所以那些国,行无为而治,以小道行大道的无为,最后被顺德的国所吞灭。
                      万经之首易经讲究位,位就是爻所处的位置,为某个位行某个事,不能越位行事。道德经也回归易经,不在道位不能行道的无为。为该位不行道的德行,就会被有德行的位取代。
                      有为的德行才能统一华夏,无为而治的理想国度是不存在的,那是道的世界。
                      有为,这才符合生养的德行,才符合各自的道。
                      至此我默默感觉到有欲就是有为,无欲就是无为。因为知道我们只能达到有限的范围就会回归道中。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12-22 11:34
                      回复
                        楼主,请问道家如何看待善恶?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12-22 15:03
                        收起回复
                          我想听听楼主聊聊用有欲的视角,怎么观徼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12-22 17:32
                          收起回复
                            欲没有原罪,欲是以希望为性,欲求心,即我希望达成某事,所以欲有善法欲、恶法欲、无记欲(非善非恶的),比如一个人在散步,你不能说这个人散步得很恶或很善。
                            在欲而离欲所缚,即是不即不离,即是守中,无欲不是没有欲,让人变成草木泥瓦,无、弗、不、非只是否定的意义,可大多无知者,都翻译成没有,我们恰恰是在欲中看清欲的无常性、一时性,放下对欲的执着,名为无欲,所以无欲不是断灭欲,明明要吃饭,就就不吃,等着饿死是吧?恰恰是我们在吃饭中看清,吃饭为是骗肚子,一时满腹,假借这个幻身,修道,为借假修真,放下对吃饭的挂碍心,不执于色香味俱全,名为清心寡欲,凡情损而道心生。
                            观缴与观妙:看清欲放下对欲的挂碍,为出世法第一要妙,在欲而离欲,第一妙法,如火中生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个是认识的深度问题,观缴,缴者边际也,是认知的广度问题,要观一切众生贪欲之病,不是一招半式走天下,看清一切病,才能除一切病,不同的病,要不同的法药对治。故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即是悲与智的双运道。借之不落于有,不落于无。故说:若有众生,情爱则生,若无众生,大悲不生。观妙,即是智,观缴即是悲。。


                            IP属地:福建15楼2023-12-25 16: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