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吧 关注:198贴子:11,683

如果没有了鲁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漂亮的文章到处都有,可是像鲁迅那样坚硬的骨头,解剖刀一样锐利的思想,一颗“真”的良心,或许几百年才出一个!
成长中的孩子,接触到的语文课本中,如果仅仅是那一些春风浩荡的和顺文章,如果从小就没有鲁迅的骨质的影响、思想的启蒙、精神的熏染,那将是严重缺钙的、空洞苍白和虚弱的一群未来。这样的民族未来,是堪忧的!
鲁迅的思想和精神,于黑暗的旧社会,是一个民族直面不公平、抵抗压迫和侵略的武器。于和平的年代,它同样不过时,它是每个个体、每个公民坚守和维护自己天赋权利和合法利益的精神指引。
一个人,一个民族,在任何时候,无论怎样恶劣的自然境遇,或是残酷不公的人为所致的厄运中,都需要一种坚硬的骨头去支撑自己,去直面人生,去毫不留情地剖析现实——而不是逆来顺受的承让,像一个卑躬屈膝久惯的奴才,或者就是自欺欺人的粉饰太平,一团和气,瞒滑而过。
没有了鲁迅,谁又能赋予我们这种坚硬的骨头,这份直面一切真相的胆量、勇气、良心,这种锐利的思考和智慧,这种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没有了鲁迅,一本软塌塌的语文教科书,想教给成长中的孩子的,是什么?想交给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是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删去大量的鲁迅文章,他们进行了听证吗,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1楼2012-04-14 14:18回复
    既使语文课本删去了鲁迅的文章,鲁迅的音容就会从我们身边淡去吗?鲁迅的文章就不再是经典了吗?(仟络缡)
    ——————
    确实。只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鲁迅文章从课本中消失,实在是很大的损失。
    自己在孩提时记住的最深刻的几句话,就是鲁迅的,那时老师还要求准确无误地背熟:
    “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们不惊诧;
    ...,他们不惊诧。
    而今天几个学生...,他们却惊诧了!!”
    


    2楼2012-04-14 14:19
    回复
      在昏暗的灯光下为中华之觉醒而奋斗的清瘦身影
      ——————



      3楼2012-04-14 14:20
      回复
        我们不能把后一代都培养成温顺的绵羊。总要有一些坚硬的犄角的!
        文学除了表达美,还要能批判恶和丑!
        ——————
        是啊,可是我怕照这样“和谐'下去,未来的孩子,头上那点坚硬的犄角,定会磨得滑溜溜平坦坦。
        孩子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我们想象一下,我们的民族会拥有怎样的未来?


        4楼2012-04-14 14:21
        回复
          文学的批判精神,其实是一个文化人的良心!
          现在的那些芸芸学者,以文化人自居的,有几个有这种“良心”?
          余雨有吗?Y丹有吗?冯小、陈歌、张谋呢??


          5楼2012-04-14 14:23
          回复
            在现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鲁迅即便不删,也不过只是某张试卷上的一个标准答案。徒有其表,不具实质!或者也不过是某些学生谋取高分的工具!
            ——————
            这个略有不同看法。你们说的是事实,但是,不管老师如何偏颇地讲解,不管只是为了应试而背标准答案,不管是半懂不懂,总是或多或少有些许进入孩子心中、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中的。
            如果连这点“些许”都一笔删去了,就更可悲了。
            老师们在内心里,也还是敬重鲁迅的。对于课本中无缘无故删去先生文章的做法,未必不感到痛心和无奈吧?
            老师们为什么不联名向上面反应自己的看法呢,不要仅仅止于一种情绪、想法,把它转化为实际的声音、行动,这才是知识分子的力量和良心、作用啊。
            鲁迅让老百姓会思考,懂得分析现实中种种黑暗、不公,做人而不是甘为奴,保卫自己的天赋、合法权利,而不做唯唯诺诺的顺民....
            等等等等。所以那一批当官的,还不讨厌死这老头?和谐社会,也是尽量避免“刺儿头”的刁民为好啊。
            鲁迅就是“刁民”们的精神领袖啊.....他那些可恶的文字,如何不删??
            


            7楼2012-04-14 14:27
            回复
              【转】回复楼上:
              孔夫子的儒学是货真价实的奴学,是完完全全的愚人之学,是帮助最大的恶人顺利登上极权宝座的欺世盗名之学。要证明这一点实在太容易了。只要翻开中国历史,看看那些登上帝王宝座的封建君主的家史,你就会立即恍然大悟。从他们之中你究竟能找到几个儒家忠、孝、节、仁、义、礼、智、信的真正的信徒呢?这真好比卖瘟猪肉的人自己不吃肉一样,太明白不过了。
              我在前面曾说,中国人惟一在孝上还剩下了一点真诚。而在帝王的家庭,因为对极权的争夺,父杀子、子弑父,母子相残、兄弟相残的事情实在是多得无法枚举,他们连这仅有的一点真诚也丧失殆尽了。
              在恶人虎视眈眈的目光下,中国人,尤其中国文人竟要学做善人,不难想见,其如履薄冰、捉襟见肘的难法和窘态。偏偏这些人并非真相信圣人的人性本善,所以“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这样切近真实的人生箴言便私下里代替了儒学愚人的教条。对于彼此的“伪”,大家全都心照不宣。
              有人会说,知道是瘟猪肉,为什么还去吃它呢?这就是中国古代官场化社会中权力价值的魅力了。生活在中国的中世纪的人们,尤其中国的文人们,做梦都想当官。“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人生最大的两件赏心乐事,尤其当官,有了权便是有了富贵荣华的保证。
              虽然在中国皇帝的极权之下当官还真是有相当程度的风险,谁不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但毕竟权力所带来的利益的诱惑力量大得多,冒一点风险也值得。这就使得做人的学问永远会有买方。只要官场化社会长存,儒家做人的学问就永远少不了学生,而且永远千军万马,源源不断。
              由此读者不难懂得,为什么中国人重所以孔夫子的儒学是货真价实的奴学,是完完全全的愚人之学,是帮助最大的恶人顺利登上极权宝座的欺世盗名之学。只要官场化社会长存,儒家做人的学问就永远少不了学生,而且永远千军万马,源源不断。
              


              10楼2012-04-14 14:31
              回复

                我表达我的基本立场:
                支持楼上。楼上的论点异常犀利,一针见血,揭穿时弊。
                主流正统引导什么样的文化,这里面有着一种分量很重的因素——看它是否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当那个“嘴巴永远比脑子转的快”的婆姨于丹兴口胡言、堂而皇之登上百家讲坛的舞台,随后又被文化主流势力大肆捧高,我们就感到,几千年前那腐烂霉臭的一套,重新被隆重正大地唤回了....
                切!TMD..... (7撒那特斯 )
                


                11楼2012-04-14 14:32
                回复
                  大家回复得很有意义。其实我对于孔子、儒学没什么深入的了解,孔圣人之“圣”到底是何核心,我也不甚明了;儒学的精妙要义又是什么,我也很难讲清楚。所以只是转贴,不敢发言。
                  弦子说:“辛亥**失败,袁世凯先生复辟,首先打着尊孔复古的旗号。这个时候,鲁迅等一批人批判孔学也就在正常不过了。‘新文化运动批孔,自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因为矫枉不妨过正。’”
                  是这个道理,但是我想说一句,在现在一种奇怪的“复孔去鲁”的渐渐趋势中,有的朋友有点心痛、有点着急,也像当初新文化运动是那样,骂骂咧咧地,戳了孔夫子的鼻子,呼唤着鲁迅先生的骨骼、精神、气节,是不是也算是那样的一种可爱的、值得敬重和原谅的“矫枉过正”呢?
                  我们的时代,还没有好到可以安安静静、不激动不冲动地说话的程度。与其逆来顺受的承让,无奈颔首的苦笑,还不如矫枉过正的激愤,愤青式的梗着脖子骂娘。
                  嘻嘻,在骨子里,我好像就有点痞气。各位见笑了,包涵,包涵....


                  13楼2012-04-14 14:33
                  回复
                    沧海兄像个成熟的智者,
                    悼红是“锐利的盛年”,
                    而我,有点泼皮无赖的气质。
                    惭愧.....


                    14楼2012-04-14 14:34
                    回复
                      【转】全世界懂鲁迅的人,走到一起来!(非先生的学生勿进):
                      我相信所有先生的真正学生达到一定程度后,都明白这些话的意思:
                      “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一个人,被黑暗吞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当初,他还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一到说破他们的隐情,那就满脸都变成青色了。大门外立着一伙人,赵贵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头探脑的挨起来。有的是看不出面貌,似乎用布蒙着;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抿着嘴笑。我认识他们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可是也晓得他们心思很不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又怕别人说破他,所以听了我的话,越发气愤不过,可是抿着嘴冷笑。”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
                      …………
                      灰土……”
                      ……
                      所以,我号召所有先生的学生走到一起来。
                      http://tieba.baidu.com/f?kz=973913488
                      


                      17楼2012-04-14 14:43
                      回复
                        【转载】 “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党服务”还真成了问题? 【作者:帝国良民】
                        贵州电视台3月27日《法治第1线》节目播出“记者遭质问:你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党服务的”,以下为文字实录:
                        文永东(毕节市政府驻贵阳办事处办公室主任):这个和我们应该没多大关系啊。
                        记者:文主任,这个车主停车停在你们停车场,你们停车场收费没?
                        文永东:我们是收费了,这个事情这样,请你推动你们电视台的有关人员找我就行了。
                        记者:我现在在你们单位这个地方,你方便出来见面吗?
                        文永东:你是记者,你是D的喉舌人,你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D服务的,这个你要明确,这个问题你要鉴定清楚,我给你讲,我是一级政府,我是一级政府派驻机构,不是一个部门,你要采访我就必须你们常务副台长来亲自过问这个事情,我可以接受你的采访?开玩笑啊!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453434.shtml#854310174


                        18楼2012-04-14 14:44
                        回复
                          谢谢


                          21楼2012-04-14 14:52
                          回复
                            怎么看鲁迅批判传统的偏激
                            鲁迅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
                            第一个问题,怎么看鲁迅批判传统的偏激?
                            现在我们感到精神滑坡,学术界有一部分人,开始找原因,就找到“五四”,认为“五四”有非常大的缺陷,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而鲁迅他们这一代人在反传统上的偏激,也是造成中国文化断裂的一个原因,所以导致今天精神滑坡、信仰失落。他们认为中国有两个“断裂”:五四断裂了,接着文化大**“断裂”了。
                            现实生活中道德的滑坡,是不是可以简单归咎为“五四”时期造成的“断裂”?这是值得探讨的。中国一百年来的文化转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不能那么简单化,一定要有充分的历史感。
                            首先,我们说鲁迅是不是偏激?我认为确实是偏激的,他有时候就是要走偏锋,把话说得很死,非常绝对,到头了。鲁迅对中国文化的批评是非常厉害的,断然的态度,简直要推倒一切,不容商量。我们看他很有名的一句话,也经常被人所引用的,“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集·忽然想到(五至六)》),他说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复杂的形态,全部踏倒他。这样的语言,如果抽出这么一句来看,肯定认为鲁迅是非常偏激的,对传统文化怎么能够这样呢?
                            又譬如鲁迅最受人非议的是1925年,他给青年开书单的时候,说到这么一段话,“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与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句话遭到很多非议,“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句话偏激不偏激?非常偏激。
                            结果鲁迅就被人抓到了,这个问题提出来,鲁迅说这些偏激话语的时候,写这些偏激文章的时候,语境是什么?他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说这句话的?他的批判所指是什么,这也是需要考虑的。
                            我们不能否认鲁迅对传统的批判是激进的,而且鲁迅的思维跟通常人思维有很大不同,他往往有逆反的心理,大家都这样看,他偏那样看,他容易使人惊愕,所以不习惯,但又觉得是一种提醒,别开生面。鲁迅的文章都带有这样有意的逆反,他采取不合作的精神,这大概就是鲁迅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
                            如果保留点历史感,放在特定的语境来讨论,就会发现鲁迅虽然很偏激、很尖锐,但还是有的放矢,而且只有鲁迅这样,才能更一针见血,深入骨子,打到痛处。所以我们读鲁迅,应该放到历史语境下,同时不要把鲁迅看成是在做国学论证,他在写杂文,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一种整体的认识。
                            我们现在这些颠覆鲁迅的人,往往用摘记法摘一些句子,抽掉历史感,不考虑语境,也不考虑鲁迅为什么采取一种逆反的思维,就抓到一些偏锋的话,把鲁迅看做一个非常不负责任、非常损、非常苛刻的老头,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鲁迅。
                            现在这些年,我们开始强调传统,认为鲁迅、“五四”造成了文化的断裂,说他们激进,搞“文化决定论”,因此中国这一百年这么坎坷。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你不能把文化大**算到胡适、鲁迅那一代人身上。我们现在很多事都是“事后诸葛亮”,用后设的观念去想象历史、剪裁历史,这样是不公平的。
                            那些把鲁迅说成是对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和偏执狂,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鲁迅曾经说过“不要读中国书”。鲁迅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人家请他写书单,他就说了这么偏激的话呢?
                            那是1925年,“五四”已经过去了,但“尊孔读经”回潮的现象非常厉害,当时是代表守旧的一种观念。鲁迅对当时复古的思潮是不以为然的,所以他不开那个书单,要冲破这种限制,要青年得到思想解放,所以针锋相对地提出“你们不要看中国书,要多看外国书。”这是一个历史背景,他是有针对性的,认为中国当时不是搞国学的时候,而是应该怎么开放,打破思想僵局,让中国文化走进一个相对开放的状态。
                            


                            36楼2012-06-16 10:24
                            回复

                              另外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国学论文,是杂文,他是谈自己的感觉,鲁迅指的中国书、外国书,是有象征意义的。鲁迅是读了太多旧书的人,那是他一种整体的感受。鲁迅永远在严厉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充满了这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他是很反感的。这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整体感觉。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尊重人的,缺少活力的。
                              我认为鲁迅的观点大致不差,我们传统文化里有非常优秀的一部分,但也有它的弊病,有不适应当代人的。鲁迅为什么反感那些做法?那时传统还没有打破,现在我们不太感觉到中国传统那种束缚,现在每个人都是“事后诸葛亮”。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尚未被打破,它阻碍着社会的进步,所以鲁迅要冲破这个“铁屋子”,他认为当时中国是很闷的,就像一个用铁做的、没有窗户的屋子,里边的人都在闷头大睡,他要冲破这个禁锢,所以鲁迅只好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的呐喊,甚至是矫枉过正。
                              鲁迅把所谓的中国书、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批判,他对传统文化的封建性、落后性,批判得非常厉害,不留余地,要提醒人们不要把“五四”当落锤点,马上走回头路。这样来看,鲁迅全盘否定传统是有历史理由的。
                              事实上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体验是非常深的,他说自己是从旧日里出来的,叫反戈一击。现在的我们基本上没读多少传统的书,感觉是不一样的。鲁迅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弊病是对人的压抑,对个性、对生命、对创造力的压抑,所以要猛烈地攻打,要冲破这种传统束缚。从这个含义来理解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他这种偏激,就会有一定的理解了。
                              鲁迅确实是偏激的,他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他就是要通过这个偏激矫枉过正,来激活思想,来引导当时的解放。
                              鲁迅太了解中国了,太了解中国人了,他总是用很形象的语言来形容中国,比如这段话“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个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容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有时候西方人就纳闷儿,觉得中国人好像戴个面具,匪夷所思。鲁迅非常了解这一点,他说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个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能够搬动、能够改装。我们在北大太有体会了,北大往往视为改革的先锋,但北大保守的东西也太专了,在机关的工作人员更能理解。
                              鲁迅是带着一种体验、一种整体性的把握,所以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利弊,看得很透。那个时期,如果不用那种激烈的态度,很容易被社会的惰性所裹胁。改革就是这样,有时候进两步、退一步,有时候进一步、退两步。现在我们都在谈传统文化,但我们应该注意,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优秀的成分,也有糟粕的成分。整体上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很难适应现代中国往前发展的方向,中国的现代转型是焦虑的。
                              我们提倡国学研究,应该加强,但应该保持一份清醒,要有一定的批判眼光,吸收其中优秀的文化,也要看到那些负面、糟粕的东西。如果认同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理解“五四”那一代人的苦心。
                              有学者认为从鲁迅开始,那一代人造成了文化的断裂,这话不负责任。鲁迅对传统文化非常了解,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鲁迅在策略层面上猛烈攻打传统,但操作层面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不能轻易说鲁迅割断了传统,全盘否定传统,鲁迅不是虚无主义者,五四这一代人也不是。
                              鲁迅活到50多岁,工作30多年,除了写小说、写杂文,2/3的工夫都在整理古籍,在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他写过《唐宋传奇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鲁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达到了近百年来最高水准,我想是开拓性的,他的一些专著,像《中国小说史略》,现在还是学术界的典范。
                              鲁迅攻打传统,又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往往有独到的目光,他其实是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价值重估者。那些笼统批评鲁迅偏激和割裂传统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鲁迅的独特价值。


                              37楼2012-06-16 1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