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1,433贴子:1,134,748

【老子正义 ——老子衍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子正义——力图回归《老子》,正本清源。
老子衍义——名可名、道可道,老子说开去……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9-09-09 21:53回复
      老子正义——治人事天莫若嗇
      【楚简本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備。是以早備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译文】:
      遵循天道规律管理百姓治理国家,最重要的莫过于农业生产,只有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谓早备,早备就是注重积累的功德,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就能够克服重重的困难,能够攻坚克难才能使未来走得更为长远,是谓莫知其极。
      能够真正地立足现实、掌控未来,就有了执政一个邦国的合法性,是创建一个邦国、执掌一个邦国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个邦国的未来,可以长久的发展。
      一个邦国能够长远地发展,正是得益于立足现实、夯实基础,是谓深根固柢,重视农业生产正是一个邦国长远发展的道理。
      本章的思想非常朴素。
      这个重农的思想被天朝坚持了二、三千年,已经是天大的事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已经足够重要,再加以引申,多数会失于轻躁。


    IP属地:黑龙江2楼2019-09-09 21:53
    收起回复
        【治人事天莫若嗇】本章粗分为三段:
        1、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備,早備是謂重積德。
        2、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3、有國之母,可以長久。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换言之:
        有国之道,务于治人事天,源于深根固柢,终于長生久視。
        有国之母,莫若啬,啬者重積、早備之谓也,備往者以御来者,則無不克也,履艰克难則莫知其極,可以長久,生生之谓也。
        过秦之论,未若成秦之论,以秦之粗鄙,礼不及齐鲁、法不及晋楚,以极西之边荒,而一统中原,过之者简言秦之强兵暴虐,未知大争之世,以仁礼有国者未若以法度有国者,以法度有国者未若以耕战有国者。
        以秦兵之强,争于晋楚之间者,胜负参半,非以其能胜也,以其不败也。
        其不败者,在于耕战之间也,所谓耕战,重積、早備之谓也,備往者以御来者,則無不克也,虽败亦不败也。
        秦人亦非全胜之师,秦、赵同源,强兵之邦,二者百年之争,未见赵之弱也,以其不自生也,每战损兵万数者,亦秦之常也、赵之常也,然赵失之者未见来之者,损之又损,赵之耕民生之未及,去之愈速,胜亦不胜也。
        秦开蜀地,劳民治水,用民以时者不齿,自谓疲秦之策,安知秦人深根固柢,耕战之势已成,争有得失、战有胜负,秦之不败者,重積、早備之谓也,秦以可败之师,争于赵人必胜之旅,赵人安能有国?


      IP属地:黑龙江3楼2019-09-09 21:54
      回复
          【啬】
          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是“来”的简写,麦、来是同源字,啬上半部分的“来”应该是指“麦“的简省。啬下半部分”回“字,意为”仓“,结合上半部分的“麦”与下半部分的”仓“,啬的本意应该是”秋收归仓“。
          啬字在老子的时代,意义是比较清楚的,”啬夫“指的就是农夫。以啬指农,从农业生产的细分来看,啬更重于收获,这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的,这也是北纬40度的纬度决定的。
          啬再引深入一步,秋收之后是冬藏。
          天生地长、天杀地藏,总会尘埃落定、落叶归根。
          生存下来,决定因素有很多,最终还是看一点,你能不能过了年关,冬天要来了。
          从古至今,人类的主要文明都集中在北纬40度左右,道理很简单——“啬”。
          天朝自古就有史官,原因也很简单,有历史的民族才会有“历史”,能活下来的民族才可能有“历史”。
          天朝的史籍原来称为《春秋》,这是历史的原名,保留了天朝历法演化的印迹,也是天朝农耕的印迹,先民最早把一年分为两季:春秋,对应春分、秋分,对应春种秋收。


        IP属地:黑龙江4楼2019-09-09 21:55
        回复
          楼主有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9-10 07:34
          收起回复
              【重積德】
              有两种解读方式:
              1、重-积德,偏重于“德”,强调用“啬”的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德行”,在“啬”与“无不克”的逻辑关系之间,增加了一个必然的纽带“德”。这一派是情怀党,试图把“德”提升到一个超越性的高度,字典里排第一位的是“仁义道德”。
              2、重积-德,或者重积之德,偏重于“重积”,重积本身就是一种德行,“重积”、“啬”与“无不克”之间是一种直接的关系。这一派是朴素党,更为信任朴素的道理,做就是了,更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没有浮在半空的道理等你去修悟。
              把“重积德”与“啬”的读放在一起分析,就能发现几种不同的倾向。
              一种就是情怀党,是一种不升华、不引申不舒服司机,要么是高妙玄深、要么是仁义道德,不是突出情怀、就是彰显智慧,以本章的解读来看,绝大多数都有一些高玄情节,啬解为节、惜,突出德行的普适价值。
              另一种是朴素党,老子这一章,仅以字面意义上看,并没有什么难解的,通篇地读下来主旨很清楚、逻辑也很通畅,就是经典的重农思想。
              本章关键词列表:
              治人事天、嗇、早備、重積德
              無不克、莫知其極
              有國、有國之母
              長久、長生久視、深根固柢


            IP属地:黑龙江8楼2019-09-10 12:25
            回复
                有点意思
                今天查阅了解老的相关书籍,很有意思,啬几乎都解读为俭、节用、爱惜,向上追溯,最早可能是从韩非开始:
                “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啬。”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
                只有王弼提到了农业,不过也是把农业做为一个引子,主旨也不在稼穑:
                “啬,农夫,农人之治田务,去其殊类,归于齐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绥百姓,莫过于此。”


              IP属地:黑龙江9楼2019-09-10 16:52
              收起回复
                  老子衍义——治人事天莫若嗇
                  【早備】
                  有三个版本:早备、早服、早复。
                  楚简本: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備。是以早備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帛甲本: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蚤服]。蚤服,是胃重積德。重積德,則无不克。无不克,則莫知亓極。莫知亓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胃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王弼本、汉简本都是[早服]
                  唐玄宗、明太祖: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初步推测,啬解读为俭、节用,与侈相对,可能与早服、早复的版本有一定关系。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19-09-10 17:02
                回复
                    近现代的注家,比较奇怪的是陈鼓应: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今译:
                    治理国家、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力更重要。爱惜精力,乃是[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没有什么不能胜任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无法估计他的力量,就可以担负保护国家的责任;掌握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可以长久维持;这就是根深柢固,长生久视的道理。
                  其原文是[早服],在其译文中又转为[早作准备]。陈先生应该是两个版本混合使用的。
                    任继愈先生也持与陈先生相似的看法,认为:服通備,早服意为:早做准备。
                    两位先生可能也借鉴了楚简本。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19-09-10 17:20
                  回复
                      现代作者解老的作品,接触的太少。
                      有了解的老友请多多指教。
                    找到一位持相同观点的网友,深有同感。
                    老子吧@liuzhong73 的观点:
                    种曰稼,敛曰啬。
                    啬:甲骨文字形,象粮食收入谷仓形。小篆从"来" "回",“来”是小麦,“回”是仓库。本义:收获谷物
                    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人,指治理民众;事天,指祭祀、供奉上天;莫若,没有什么比得上;啬,农事的收藏
                    啬 强调 收藏收敛,符合老子一贯的知阳守阴的态度.
                    多收藏积累 -> 俭省 -> 有余以奉天下(圣人不积)。
                    以中国上古社会运作的机制来看,做为一个农耕文明,第一要面对的是农业生产的低产量和年度性的产量波动,而应对的方法就是进行粮食的储存,来平抑丰歉的波动,才能“民无菜色”,而这种数千年前的粮仓在中国考古发掘中很普遍。这种平抑丰年和灾年的波动的制度一一常平仓制度。
                    再进一步联想,上古农业很重要,而农业是靠天吃饭的,祭祀事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祈求上天风调雨顺。从种收 庄稼又联想到了深根固柢。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19-09-10 17:39
                    回复
                      【老子正义 ——老子衍义】
                        我们还没有《老子》原典
                        《老子》被衍义是很正常的事情,二千多年的传承,就算是一块金刚石也会被分割的面目全非,何况是一本誉写在竹简上、丝帛上的书籍,何况《老子》的原典可能存在多个源头,向上追溯,是不是有祖本都是个问题。
                        就算有祖本,以竹简、丝帛的稳定性,必然经过多从之手、多次传抄,才可能流传下来,这人过程中,漏抄、错抄、串入在所难免。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国家力量或某个道家、道教团体的介入,综合多个版本进行统一的校对,有一定正本清源的作用,不过,这种努力也只能成为那个时期的“正式版本”,想要恢复历史原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老子》校注这个工作,多数学习、研究《老子》的学者都会做,会尽个人所能收集多种老子版本,多方比较、多方引证,希望恢复《老子》的历史原貌,这是读者与研究者的不同,是学术研究的本分。
                        以上的工作,当然是有益的,不过,后期再多的努力也无法让时光倒流,多方的努力或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共识,某种版本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可,这种认可,与这个版本是不是原典并不是一个概念。
                        唯一可靠的方法是考古发现,我们在老子那个时代的地层中找到《老子》的原典,假设这个原典真的存在的话。
                        目前,通过考古发掘找到的最早的《老子》,是楚简本和汉帛本,墓葬的年代大体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这两个版本存世的年代可能更早,但推测不是事实,这个时间点只能确实在公元前300年,与老子的时代还差200年,我们还需要等待……
                        没有《老子》原典,所有的《老子正义》都是相对的。
                        就算有《老子》原典,《老子正义》仍然是相对的,因为,老子同意吗?


                      IP属地:黑龙江17楼2019-09-11 19:01
                      回复
                          老子衍义有什么不对?
                          《老子》的最终解释权,只能在老子手中,换句话讲,《老子》已经没有最终解释权。从这个角度讲,所有的老子正义都是老子衍义。
                          实际上,一部作品只要不是某个强力政权发行的,只要不是某个宗教机构发行的,只要这部作品流入社会,那么这部作品就已经不只是某个人所有了,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共有财富。每个人都可以发表对这部作品的个人看法,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只要这个解读合法、合理,就有存在的权力。
                          千人千老应该是常态。
                          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在与其它人交谈的时候,你真的关心别人在说什么吗?
                          我们在读一部作品的时候,你真的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的真实想法吗?
                          每个人会看到自已想看到的,学习自己想学习的,你不是真正地想学习一部作品,你只是想在这部作品中找到你需要的东西。
                          有多少人期望站在老子角度,关心老子是怎么想的?
                          最欣赏船山先生,旗帜鲜明,把自己的解老作品定名为《老子衍义》。


                        IP属地:黑龙江19楼2019-09-11 19:33
                        回复
                            有没有老子正义?
                            其它的作品不好说,对于《老子》这部作品而言,《老子正义》可以有。
                            这个结论与上文并不矛盾。
                            越是朴素的理论,越是接近现实;
                            越是朴素的理论,越是超越时空。
                            如果我们认可《老子》是这样一种理论、一种思想,那么《老子》就在现实中,老子正义也在现实中。
                            太祖有一句话讲得太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老子》也不是老子一个人的思想,原来不是,现在也不是。


                          IP属地:黑龙江22楼2019-09-11 19:57
                          回复
                            写的好。 不过我观点是 帝王南面之 术 。 :)


                            IP属地:河南23楼2019-09-17 20:25
                            收起回复
                              "越是朴素的理论,越是接近现实;" 说的很好,正是早前和兄台关于本章的讨论,我受到启发,道德经的谜底实际就是 1农业 2天文历法


                              IP属地:河南24楼2019-09-17 20: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