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0,802贴子:1,283,658
  • 8回复贴,共1

曹操与诸葛亮相貌辨析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来谈下这个问题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09-11 16:09回复
    史书中对曹操相貌并没有直接的描写。但是有一些记载从侧面描绘曹操形象,并给读者一种【曹操相貌不堪】的感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魏武捉刀】一事。
    最早记载【魏武捉刀】故事的当属于东晋人裴启的《语林》一书。语林又叫《裴子语林》
    《隋书·经籍志》:《语林》十卷,东晋处士裴启撰。
    《语林》: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当坐,乃自捉刀立床头。坐既毕,令人问曰:“魏王何如?”使答曰:“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驰遣杀此使。
    关于《语林》一书《续晋阳秋》:【晋隆和中,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今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谓之《语林》】。又曰【时人所好其事,文遂流行。后说太傅事不实,而有人于谢坐叙其黄公酒垆,司徒王[珣]为之赋,谢公加以与王不协,乃云:“君遂复作裴郎学。”自是众咸鄙其事矣】。由此可见《语林》的性质。而《清史稿》中则把《语林》归位【小说类】
    《清史稿·艺文志》:有【子部十四类:一曰儒家,二曰兵家,三曰法家,四曰农家,五曰医家,六曰天文算法,七曰术数,八曰艺术,九曰谱录,十曰杂家,十一曰类书,十二曰小说,十三曰释家,十四曰 “道” 家】其中的【小说类】之一【晋裴启《裴子语林》二卷】。
    小说这个词对于我们今天人而言,是一个很熟悉的词语,很多年轻人都会在闲暇时阅读各种小说。但是古代的小说与我们今天的小说在意思上或有差别。班固在《汉书》中对古代的小说有一个评价。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这里面明确提出了“小说”属于类似于街头巷尾之间的“港语”对比一般的史料文献而言,其可靠性包括价值都往往大打折扣。更多的反映 “历” 史是人物在民间的一种 “舆” 论性质。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09-11 16:09
    收起回复
      搞清楚了小说的性质和《语林》一书的性质,我们就可以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这段记载。首先是故事取材上。这个故事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它是有原型的,原型则来自于东汉早年的一则故事。
      司马彪《续汉书》:单于遣使来贡,求见宫。诏敕宫自整顿,宫曰:夷狄眩名,非识实也。闻臣虚称,故欲见臣。【臣丑陋形寝,见必轻贱,不如选长大有威容者】。
      同样的故事又见于范晔的《后汉书》。
      《后汉书·承宫传》:时,北单于遣使求得见宫,显宗敕自整饰,宫对曰:“夷狄眩名,非识实者也。臣状丑,不可以示远,宜选有威容者。
      我们可以发现范晔《后汉书》对比司马彪《续汉书》则有所删减,相比较司马彪记载的更加详细。但是内容大体上是一样的,说的都是汉明帝时期的大臣承宫因为【丑陋形寝】认为不适合见匈奴使臣,认为有辱国威,【不可以示远】。这与《语林》中描写曹操【自以形陋】从而认为【不足雄远国】,最后让崔琰来替代他接见匈奴使者可谓是异曲同工。根据《语林》的小说体类型,可以知道裴启当是模仿承宫见匈奴使者从而临摹出曹操见匈奴使者一事,其背后的含义很值得玩味。再来从故事的内容上,唐代人刘知几在《史通·暗惑》中有详细的论述。其中尤其是提到【虽愚暗之主,犹所不为,况英略之君,岂其若是?夫刍荛鄙说,闾巷谰言,凡如此书,通无击难】。确实这样虚妄的故事,一望而知是赴会之语。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1-09-11 16:11
      回复
        刘知几从国政大局上从而提出对这个故事的看法自然是颇有见解,实际上我们就从当时的背景时间来看也是漏洞百出。此事既然发生在曹操称魏王之后。《三国志·武帝本纪》:【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后汉书·献帝本纪》则作为四月。《资治通鉴·汉纪》【夏,五月,进魏公操爵为王】。而南匈奴入朝皆云七月,当无误。那么匈奴使者时间一定是发生在这之间。而根据《三国志·崔琰传》:【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襃述盛德】。在曹操做魏王之后,就发生了杨训事卝件,随后崔琰遭到曹操处罚。杨训之事不可能比匈奴使者入朝更晚,也就是说即使匈奴使入朝时,就算崔琰本人还没死,也当是在服刑期间,而且从曹操【使人视之,辞色不挠】来看,曹操在崔琰服刑间并没有和崔琰有过什么交集,又从当时曹操对崔琰恼怒看,绝不可能发生会让崔琰代替自己去见匈奴使者这样的闹剧。《资治通鉴》则把杨训一事和崔琰之死一并写入曹操即位魏王之后紧接着的内容,这当是正确的。如此一来,【魏武捉刀】故事的真假,可想而知,而这个故事后来被刘义庆等人收入到《世说新语·容止篇》中则成为了后来人所熟知的一则趣闻故事。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1-09-11 17:42
        回复
          我们知道对于曹操的相貌史书中并没有直接记载,魏国国史《魏书》、《魏略》包括丑化曹操的《曹瞒传》等皆无所言,所以乍一看似乎曹操相貌并没有突出的特点,或只是常人的形象而已。只是刘孝标在《世说新语·容止》做注引用孙盛《魏氏春秋》:【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而《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八》引《魏氏春秋》则做【魏武王姿貌短小,神明英彻】。仅【英发】和【英彻】之别。对于【英发】一词。
          《三国志·吕蒙传》:【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苏轼集·补遗》:【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翰苑新书》:【慨周郎之英发】。
          《三国志集解·吕蒙传》:韩菼【(鲁肃)其比公瑾英发,或不及之】。
          这里说的都是周瑜。而周瑜【长状有姿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周瑜而言说他有【英发】之姿已经成了一种共识,神明英发一词虽是概指气度不凡。但是我们知道气质和相貌往往是相辅相成。更确切说气质则是在外貌上的另一种体现。就像只有周瑜这样的英俊之才才配得上【雄姿英发】这样的评价。史书中虽然没有具体描述曹操的相貌,但是从孙盛对其【神明英发】一词来描述,可以看出曹操所具有的【非凡的气质】,这是一种能和周瑜这样的俊杰可以媲美的【英发之姿】。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1-09-11 17:46
          收起回复
            诸葛亮的相貌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本传正文中其实并没有记载,这是很多人不曾注意到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只是说诸葛亮【身长八尺】,仅此而已,但是由于陈寿【专门编撰了《诸葛氏集》】(三国人物中独有的待遇),在《诸葛氏集》中陈寿详细描绘为【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对于陈寿在本传附录下编撰《诸葛氏集》并且加深了对诸葛亮其人的具体描写,尤其是不在本传加入【容貌甚伟】而在《诸葛氏集》中写入则可以看出陈寿的用意所在。所谓【容貌甚伟】往往被解读为相貌英俊。实际上【容貌甚伟】更多是在说【身材伟岸高大】与具体的【相貌美丑并没有关系】。在当时所处的汉末和魏晋时代,史书中对于相貌特别的人物都有具体的描绘常所用的就是【美xx】。此类人物在各史书传记中比比皆是,仅列举几个。
            《三国志·邓哀王冲传》注《魏书》:【容貌姿美】,有殊於众,故特见宠异。
            《三国志·袁绍传》: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
            《三国志·孙策传》: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
            《后汉书·公孙瓒传》:为人【美姿貌】,大音声,言事辩慧。
            《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
            《晋书·刘元海载记》:和字玄泰。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好学夙成。
            《晋书·石季龙载记》:安定人侯子光,【弱冠美姿仪】。
            《晋书·慕容宝传》:王。策字道符,年十一,【美姿貌】,而蠢弱不慧。
            《魏书·北海王详传》:北海王详,字季豫。【美姿容】,善举止。
            《北史·豆卢宁传》:。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
            《南史·陆澄传》:僚学涉子史,长于微言。【美姿容】,须眉如画。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1-09-11 17:48
            回复
              综上所述,在当时魏晋之际下如果相貌可以称为【英俊】一定是用【美xx】来形容。而【伟】这个字。《说文解字·卷八》:【奇也。从人韦声】。伟本意为奇也。而伟在做形容词的时候,尤其是描述某个人的形象则是和高大壮硕等词类比。在史书中随处可见。如《后汉书·郭太传》:【身长八尺,容貌魁伟】。
              《魏书·薛野传》:【子虎子,姿貌壮伟】。
              《梁书·杨华传》: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
              《北史·崔弘度传》:膂力绝人,仪貌魁岸,【须面甚伟】,性严酷。
              《南史·熊昙朗传》:。昙朗跅弛不羁,【有膂力,容貌甚伟】。
              当然有人说伟也有美的意思。如张衡《思玄赋》中有【呬河林之蓁蓁兮,伟《关睢》之戒女】。这里面伟,李贤《后汉书·张衡传》中作【伟,美也】。其实这是误解了伟在此处所表达的含义,这里的伟是作为赞美之意,即是以动词的形象出现,与形容某人身形xx伟的形容词而言,不可同日而语。那么对于诸葛亮具体的容貌上是如何,唐代张九龄《姓源韵谱》有所提及。
              《姓源韵谱》:【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皮肤枯槁,文理润泽】。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和陈寿最开始所说的身高有八尺,但是【形细面粗】可见诸葛亮是身形比较瘦,但是【面部很粗】就像松柏一样,而且皮肤也很【枯槁】,说明诸葛亮的皮肤整体上很粗糙,跟魏晋之际的那些涂脂抹粉的美男差距甚大。而【形细面粗】和【皮肤枯槁】也显然和【美】字不沾边。即使是陈寿在《诸葛氏集》中有卝意的渲染美化诸葛亮,也只能在身高上做文章。而所谓的诸葛亮“英俊”形象更是与史实记载下格格不入。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1-09-11 17:50
              回复
                对于画像问题,也来补几张画像图看下,由于中 “国” 古代特殊的人物绘画风格,使得很难看出来绘画中人物和现实人物的形象。就像如果遮住他们的名字,仅靠画像来辨认很难区分谁是谁。曹操(神明英发)、周瑜(长状有姿貌)、诸葛亮(容貌甚伟、面粗)一对比几乎是没有差别,长得几乎相同的脸,神态上也很相似。这也可以看出史书中描绘的那些各式各样的词汇也不过如此。对于人物相貌而言,确实不是简单的靠文卝字就能描述清楚的,除非有照片留下来,可供大家观看,否则再多的雍容华贵或者夸张传神的记载都无济于事。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1-09-12 02:54
                回复
                  在补充个【容貌雄伟(《宋史·太祖本纪》)】的赵匡胤和【状貌奇伟(《明太祖实录》)】的朱元璋。我们说画像虽然不能证明一个人物的真正相貌,但是所反映出来的则是在古人眼中,对于文献中的描述,描绘出这个人物在当时人看来所具备的相貌特征。
                  《图画见闻志·卷三》:王霭,京师人,工画佛道卝人物,长于写貌。五代间以画闻。晋末与王仁寿皆为契丹所掠,太祖受禅放还,授图画院祗候。遂使江表,潜写宋齐丘、韩熙载、林仁肇真,称旨,改翰林待诏。【今定力院《太祖御容》】、《梁祖真像》,皆霭笔也(太祖御容潜龙日写,后改装中卝央服矣)。
                  赵匡胤的画像为宋代的画师王霭所作,当是实绘。
                  对于朱元璋相貌虽然历来有诸多争议,而出自清代各类画像被认为是丑化朱元璋。《南薰殿图像考》有明太祖像十二轴。但是至今也只是存在争议,而且从流传下来的各种朱元璋画像除了台 “北” 故宫博物院的明太祖坐像还算比较威严,其余大都比较奇异。到底是清代抹黑还是明代美化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1-09-12 02: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