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吧 关注:513,603贴子:12,280,186

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1楼2024-01-15 20:40回复
    名相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1-15 20:44
    收起回复
      五种念佛三昧:
        1.称名往生念佛三昧:指修行的人于念佛时,必生起愿生净土的心。大师在文中说:“诸佛以众生乐称诸佛名生彼国者,则示以称名往生。”


      IP属地:辽宁3楼2024-01-15 20:48
      收起回复
        2.观想灭罪念佛三昧:即一心观想佛的相好光明,以此光明照触一切罪障,令其悉皆消灭。”众生有乐睹诸佛身惧障不见者(怕因业障的缘故不能见佛),则示以观象灭罪门。”又说:“行者想像佛身,专注不已,遂得见佛,光明赫奕照触行者,尔时所有罪障皆悉消灭,即是观想灭罪门。”


        IP属地:辽宁4楼2024-01-15 20:48
        回复
          3.诸境唯心念佛三昧:指所观的佛,乃从能观的自心而起,别无境界。“众生有迷心执境者,观此佛,从自心起,无别境界,即是诸境唯心门。”


          IP属地:辽宁5楼2024-01-15 20:59
          收起回复
            4.心境俱离念佛三昧:指明了照见观想的心,也没有自相可得。“众生有计实有者, 则示以心境俱离门。”,“观此心,亦无自相可得,即是心境俱离门。”


            IP属地:辽宁6楼2024-01-15 21:00
            回复
              5,性起圆通念佛三昧:指修行的人,契入甚深的禅定中,放舍一切心意识,蒙十方佛加被护念,于此,兴起智门(一切自利之德),任运无碍,成圆满功德。“众生乐深寂定,趣无生灭者,则示以性起圆通门。”“行者尔时趣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识,将如涅盘,缘十方佛加被护念,兴起智门。行者尔时于一念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即是性起圆通门。”


              IP属地:辽宁7楼2024-01-15 21:00
              回复
                这五种念佛三昧,是智者大师根据众生的根机差别、深浅程度不同而分。


                IP属地:辽宁8楼2024-01-15 21:00
                回复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疏〗第三地观。
                  【经】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
                    【钞】渐想者。转于冰想。用表琉璃。虽复观地种种庄严。未称彼佛胜应所居。良以三观尚微。犹兼假想。故于彼地。名为粗见。
                    【经】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钞】妙观功着。三昧有成。见彼胜身所依之地。庄严之相。岂可具陈。应了同居横具三土。其相非少。如诸经说。凡小善行迴向求生。纵依大乘。仍是散善。故感安养净相犹劣。若今顿教心观妙宗。所见净相永异他部。如修妙观。于同居秽。尚见尊特及实报土。岂净同居身土一概。故今地想妙三昧成。见庄严事不可具说。
                    【经】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疏〗前水是想。不能灭罪。地观是实。故能除断也。
                    【钞】疏云。前水是想者。盖托此方水成冰事。表彼宝地。但是假想。故名粗见。今成三昧。实见彼地。则名实观。言假想不能灭罪。斯是大师顺经策进。令其行者速成三昧。非是假想全不灭罪。何以知然。日观尚类下品下生灭罪之数。岂粗见地全不除愆。


                  IP属地:辽宁9楼2024-01-15 21:10
                  回复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应知疏用此之三位。判九品人其意深细。不可粗心。
                    今试略言盖一切善若能回向。皆净土因。仍一切恶若能忏愿。亦净土因。故种种善修之浅深。无非九品。其一一恶约忏功力。亦皆九品。故上上品善通下下品。下下品恶通上上品。三心六念或闻或修。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方预上三。如五逆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阇王重悔得无根信。即是上辈三品所摄。岂非五逆随于忏功自分九品。中间七品若善若恶若修若忏。随功浅深一一皆须明于九品。
                    若据经文下三唯恶。中下世善。中中中上即小乘行。上三唯大。疏则纯用大乘三位。判九品者。以中三品回向大乘故。下三品人依大灭罪故。故九品行一一成大。随一品行若至三贤。皆上三品。若至十信皆中三品。全未伏惑即下三品。应知经为收机尽故。故以大小善恶分其九品。盖约增胜高下互显也。大师得意乃约三位判乎九品。则何机不摄。何行不深。乃由妙解大小观行善恶之业全修即性。一一具于四种净土。但能回向随功能显四种乐邦。如是说者。多约一行随功浅深历于九品。亦自有人节节改行历于九品。若以三位定其高下。改与不改皆悉不滥。


                    IP属地:辽宁10楼2024-01-15 21:19
                    收起回复
                      《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思想》节录
                      而智者大师则理解为“佛立三义,一佛威神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这里不仅把本功德力作了行者的自力,而且把三卷本的“佛三昧力”改作了“三昧力”,所谓三昧力当然只能是自力的。


                      IP属地:辽宁13楼2024-01-15 21:34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14楼2024-01-15 21:56
                        回复


                          IP属地:辽宁15楼2024-01-15 21:57
                          回复
                            总结
                            初得三昧是世尊金口所言,清清楚楚载于《观经》。智者知礼大师《妙宗钞》判第三观地观成,对应观行位初品。观行位初品修行人已经初具伏惑定力,大抵欲界定上下的功夫,功夫很浅的。(观行位下面就是名字位)
                            蕅祖曾判一心不乱分: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始破无明);事一心又分伏惑事一心不乱和断惑事一心不乱(断见惑、断见思惑)。伏惑事一心不乱,是其中修行功夫最低的。难道还要比上文中观行位初品的浅层念佛三昧还要高吗?显然不会。
                            其实,早就有法师开示过,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异名。(智者大师分的五种念佛三昧,第一个就是针对持名念佛而言。)


                            IP属地:辽宁16楼2024-01-15 22:24
                            回复
                              一心不乱功夫有浅深,念佛三昧何尝不是呢?念佛三昧也可以分伏惑及断惑,也可以分事理……
                              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四种念佛成就了,都是三昧。
                              依照智者大师一心九品说,就可以反推——你持名念佛功夫到了,便可修对应的十六观……


                              IP属地:辽宁17楼2024-01-15 22: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