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心学吧
关注: 217 贴子: 2,407

讨论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学术思想的贴吧

  • 目录:
  • 国学
  • 49
    今日开贴,欢迎指正。 本帖所指《王阳明全集》,其内容主要来自2011年10月12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王守仁。
  • 2
    《性理书》云:“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 21
    说起心学,说起王阳明,往往在很多人的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就是“知行合一”四个字,在一般的认知中,似乎“知行合一”已经成为阳明心学的代称。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政府机关、大中专院校,乃至诸多教育机构,都将“知行合一”以各种形式置于显著位置进行宣传或展示,这四个字就像真理一样,频繁出现在各类文章,甚至百姓的口头之中。 如果问起“知行合一”的意义,一般都会将知行理解为理论与实践,合一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真的
  • 1
    16年开始读《论语》,然后《道德经》、《大学》、《中庸》、《传习录》。一路读下来总该留下点什么,然后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 第一阶段我沿用了古人“我注六经”的学习方法,严格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虽枯燥乏味,但一路坚持下来,对儒家思想以及国学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读《论语》的时候,只是觉得《论语》好多内容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不够通透。读到《传习录》的时候才渐渐的明白,儒家的东西不是学
  • 5
    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沦于**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滃[wěng]于后,呶[náo]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 白话:“拔本塞源”(注:本,树根,根本。源,水源。拔本塞源,本意是拔掉树根,塞住水的源头。比喻毁灭事物的根本,引申义为从根本上消除祸害,解决问题。“拔本塞源”一词出自《左传·昭公九年》。阳明先
  • 1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381
    曾在某心学吧开帖《关于心学,你问我答》,历时数年,解答、讨论心学问题近10万条,受到吧友认可与点赞! 因种种原因,现将帖子移到此吧。 如果您在心学修习中遇到困难、产生问题进而需要交流,可随时在本帖跟帖提出,本吧团队成员( wbserver、乐观的左岸天空等)将第一时间参与到讨论当中,以期同学共进,砥砺前行!
    流墟 7-7
  • 3
    各位老师,“至善”与“无善无恶”是什么关系?
  • 0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减少“活熊取胆”。 请减少熊胆礼品和熊胆保健品消费。 请善待动物,善待生命,善待自己。
    海纳包容 20:41
  • 0
    在京东买的,文言文的研究不动了!
  • 12
    首先说,不是我自己被骗了5000块,事情起因是今晚上在一个心学群里,群友抛出的这个问题,爬楼看了大家的发言,都不究竟,也没有说到问题的关键点上,我也觉得非常有必要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 请各位都畅所欲言啊,说不定哪天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啊
  • 47
    人在世间浮沉,难免遭遇波折,既有顺境,也有逆境,而无论面对胜利、追捧,还是失败、屈辱,精神和心理状态能够不被情绪影响、左右,是一个人能够活出自我、走向成功的关键。这种内心不被情绪所动的状态,一般称之为“不动心”。 说到“不动心”,或许会让人想起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在家中礼佛,突发灵感,随即作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夸赞自己已经达到了八风吹不动的
  • 12
    阳明心学中,性指什么? 不同于朱子理学由理、气二元思想,所引发的心、性区别,阳明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心即性。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传习录》上) 另《传习录》上载:“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说如何?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由于阳明认为心即性,性即理,所以“至善者,性也。性无一
  • 9
    近日,有朋友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对鬼神之说起了困惑,通过交流,笔者发现,鬼神问题在当下社会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写就此文,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鬼神的见解与态度,同时也通过此文,尝试对孔子思想的内在特征进行探讨与揭示。 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
  • 9
    一则关于网友对《逍遥游》中问题的问答 有网友问: 学了《逍遥游》这篇经典后我两年都想不通这些问题: 庄子说的无己到底是什么? 无所待又是什么,是指不借助哪些呢?总不可能连吃饭喝水都算吧?前面狂夸大鹏突然在后面说他们的缺点是有所凭借,被外物限制,请问这个怎么理解? 笔者回答: 无己是指与道合一的无我或忘我状态,就像婴儿在妈妈肚子里时,虽有生命,但无自我。 人总想在现象世界中找到一些凭借、依靠,却不知道现象总
    子非鱼 3-16
  • 0
    孙真人《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多大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 0
    经核实吧主wbserver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致良知心学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3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句话为王阳明所言,是与朋友出行游玩时的对话。 原文如下: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朋友问:您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万皆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先
    启舟001 7-29
  • 3
    请教一下,如果不良情绪都是贪嗔痴爱恶欲的表现,覆盖于心。那每个人的本心难道是完美的吗?为什么还要格自己的心?
  • 2
    《西游记》作为古典名著,看似讲的是神话故事,但其实《西游记》一书刻有很深的王阳明 “心学”印记。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把王阳明列为明代300多年里第一传奇人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可谓推崇至极。 事实上王阳明也确实是位思想巨擘,提出“心学”“知行合一”等思想主张,同时还模范地进行了实践;王阳明一生为官、治学、带兵打仗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有人评价他是“王圣人”“大明军神”,认为他“立德、立言、立功皆
  • 2
    《叶问4:终结》 “遇不正义的事 我就得去管, 这就是我的初心, 就如你喜欢跳舞一样 我是很开心的。” 叶问从容挑战 鄙视华人的特战高手 这让我想到 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但不是书呆子 事儿来了 杀伐决断 眼前一个 大大的字 “道”~
  • 13
    宰我问三年之丧的典故出自《论语》阳货篇【17.21】,先来一起看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 44
    《大学问》是王阳明的纲领性哲学著作,被其弟子们视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 今日开贴,欢迎指正。
  • 9
    《示弟立志说》: “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 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懆心生,责此志,即不懆;妒心 生,责此
  • 2
    格物思想在阳明心学中,也有一个流变的过程。 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对《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理解已经脱出程朱理学,他提出心即理说,格物不应向外求理,而应反求诸心。 他说:“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又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传习录》上) 关于物,他说:“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传习录》
    流墟 2-22
  • 19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一生战功赫赫,无论平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匪乱,还是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以及晚年思(恩)田(州)土瑶叛乱、断藤峡盗贼等,都显示出阳明超常的谋略机变、杀伐决断的能力。 下面让我们通过《传习录》中“薛侃除花间草”的一段对话,来了解王阳明对善恶是非的看法,并从中探究其百战百胜之所以可能的思想根源,揭开心学的力量之谜。
    扫地生 8-1
  • 11
    《传习录》拾遗
  • 34
    《论语》摘读
    晚秋 12-26
  • 33
    想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需要对自己当下的思想进行梳理和锻炼,只要你思考了,相信你心中一定会有一个答案,不必担心答案的好坏、高低,答案就是答案,只有一个准则:是否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就是好的答案。 欢迎参与到晨思问题的思考中来,这本就是“致良知”的一种直接体现,你意尝试,就会有所收获!
    hukeye1987 12-17
  • 1
    我们的人生很短暂,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要解决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事业等诸多问题。在解决这些人生问题时,没有人不走弯路,问题是,有的人最终走上了阳光大道,而有的人却永远陷在这些问题里,愁肠百结。 在王阳明看来,人生在世,有两个问题最重要:一是独立精神,一是坦荡荡的幸福感。在今天,很少有人二者兼备,甚至有人二者全无。 问题出在哪里? 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
  • 156
    明志,明知。 愚是一名心学爱好者,本着一颗求学的心,在这里立贴,时常记录一些有关心学的文段和自己的反省。也希望在各位前辈的感染和引导下,能够真正窥到心学的精微和奥义。
    晚秋 12-5
  • 16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雁邱词》中的这两句词,道出千古多少痴情人的心声:情啊,你到底是何物,竟让这世世代代的生民为之痴狂,生死相许! 爱情真是奇妙! 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你给他(她)怎么解释,他(她)也不懂,而经历过的人,不需要解释,自然就明白。对于爱情,多少文学作品给予描述,但所有的语言都只能指向,不能定义,虽然不能定义,却也没有人能否认它的存在。 相爱的人,一定会(要)说
  • 2
    阳明心学虽然是阳明先生自己独特人生体验的总结,但他的这种体验具有普遍性,试想,谁的一生不是在坎坷中走来的?王阳明正是在当时荒凉的贵州龙场,在孤寂中仿佛看透了一切,那一刻,他顿悟了。 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在苦难面前变得淡定和从容。 一、心学的来源 众所周知,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便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这得益于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董仲舒广泛吸收阴阳家、道家、法
    随笔28 10-11
  • 3
    原文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笔记 《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熹所说的“存养省察之要”即是《中庸》所说的戒慎恐惧慎独之功夫。 程
    混龙蛇 9-26
  • 3
    《大学》在儒学中的作用 没看大学以前,不明白儒学到底是什么,论语,孟子只是看个热闹。当知道三纲八目后,才厘清脉络。在回头看看,有豁然开朗感觉了。
    子非鱼 8-31
  • 1
    朱王会通是晚明清初关学的主流思想,但与冯从吾为解决学术分歧和李二曲为救正人心不同,王心敬是直接针对清初盛行的辟王尊朱之风,解决的是理学门户之争,思考的是儒学日后的发展。王心敬认为,所谓 尊朱者不仅不了解陆王之学,而且也不了解朱子的为学旨趣。朱子因救程门末流的禅学倾向,故平日特重 道问学,但其晚年又常常向学者指示本体,以免陷溺于辞章训诂之中。而陆王的立大本、致良知更是孟子学之本旨,且陆王意主经世,与出
    子非鱼 8-31
  • 1
    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外无物则是他一生思想的核心。阳明先生认为,物质存在于人的内心当中,无须外求,只需要进行内心的反省,即可发现存在于心中的物,也即天理。比如一朵花的状态,由于关于这朵花的认识事先已存在你的内心当中,所以它在与不在,全在你的内心意识当中。 阳明先生的观点固然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其观点形成是他本人认识变化的结果,也是哲学化的儒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有其存在的合理的积极的成份
    子非鱼 8-31
  • 74
    发现很多爱好者,对《传习录》十分陌生,兴趣只在高谈阔论,却连心学基本学理都还未了解,徒费工夫而收获很少,既然大家有缘,相聚与此,那么就从诵读经典开始,希望对大家的心学学习有所帮助! 6.4晨读《传习录》:徐爱录① 先生于《大学》“格物”②诸说,悉以旧本③为正,盖先儒④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子非鱼 8-28
  • 1
    饥来吃饭倦来眠, 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 却从身外觅神仙。
    子非鱼 8-17
  • 2
    菩提偈 唐 · 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哪位大师能用简短易懂的的语言,说说这篇菩提偈的意思么?研究了好久,还是不能明白。
    子非鱼 8-17
  • 1
    有情多苦,无情入道。 苦而求不得,故不可强求。 放下烦恼,一心于事心。 道在事中。 一心入事得精微,通玄妙知变化。 庄子云,道在溺中。 入得,自得
    子非鱼 8-17
  • 2
    原文:“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笔记 未发之中,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是说,不是每个人的心体本就光明。如果说一个人喜怒无常,那么他肯定心体还没有光明。因为体用是一源的,有什么用的本体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那么怎样去恢复我们本来光明的心体呢? “体微而难知也,用显而易
    子非鱼 8-17
  • 3
    浅谈一念发动就是行。 个人认为这句话非常重要,这里是功夫的下手处。格物正事及慎独需要在此处用力,大家以为呢?
    子非鱼 8-17
  • 7
    1、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9、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
  • 2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王阳明也不例外。 高中时读书,读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常心潮澎湃。唯物主义是一定正确的,但我特别喜欢唯心主义,与其说我喜欢唯心主义,不如说我喜欢“心”这个字。它灵动清新,“物”字和它一比,简直是头蠢笨的牛。 而在中国哲学历史上,唯有王阳明意识到了心的重要。 教科书谈到“唯心主义”时,特意举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王阳明的。说有一天他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致良知

目录: 国学

友情贴吧